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绿茶以其清新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茶友喜爱。关于绿茶,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茶的世界,全方位了解绿茶的养生之道。
一、绿茶的起源与分类
绿茶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绿茶的制作工艺独特,保留了茶叶的天然物质,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绿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 | 发酵程度 | 代表品种 |
---|---|---|
碧螺春 | 微发酵 | 碧螺春、龙井 |
雨前茶 | 微发酵 | 雨前毛尖、雨前毛峰 |
黄山毛峰 | 微发酵 |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
普洱茶 | 后发酵 | 普洱生茶、普洱熟茶 |
二、绿茶的营养价值
绿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以下是绿茶的一些主要营养价值:
*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 氨基酸: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 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
* 矿物质:如钾、钙、镁等,有助于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
三、绿茶的养生功效
绿茶的养生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抗氧化、抗衰老:绿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 提神醒脑:绿茶中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注意力,消除疲劳。
* 助消化:绿茶中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 降血压、降血脂:绿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 抗癌:绿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成分具有抗癌作用,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四、喝绿茶的注意事项
虽然绿茶具有诸多养生功效,但在饮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 空腹不宜饮茶:空腹饮茶容易导致胃酸过多,刺激胃黏膜。
* 睡前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会使人兴奋,影响睡眠。
* 孕妇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 饮茶量不宜过多:过量饮茶可能导致失眠、心慌等症状。
五、绿茶的冲泡方法
冲泡绿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水温:绿茶适宜用80-90℃的水冲泡。
* 茶具:绿茶适宜用瓷杯或玻璃杯冲泡。
* 茶叶量:一般以3-5克茶叶为宜。
* 冲泡时间:绿茶的冲泡时间一般为2-3分钟。
总结
绿茶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的饮品,深受广大茶友喜爱。了解绿茶的起源、分类、营养价值、养生功效、注意事项和冲泡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享受绿茶带来的健康与美味。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您,让您在品茗绿茶的过程中,更加愉悦、健康。
多喝绿茶有什么好处
喝茶人必知,多喝绿茶有什公好处?很多小伙伴们只知道喝茶有很多好处,但是不知道一开始喝茶的话,喝什么茶好?
这个季节,当然是首选绿茶绿茶被誉为”国饮“绿茶中含有丰富与人体健康有益的成份;绿茶的茶汤清爽甘冽鲜美可口;由于绿茶是不发酵茶茶性偏寒,脾胃不好和中老年人不建议多喝。而且不宜空腹喝浓绿茶。
关于绿茶的知识。
有米街市知识: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常饮绿茶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绿茶功效:
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
绿茶护肤品好功效,有效期有限
虽然绿茶护肤品效果不错,但在选择此类产品时也应有些注意之处。在绿茶中起护肤美容功效的,主要是其中一种称为茶多酚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B、E等配合,能起到补充水分紧实肌肤等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茶多酚作为酚类物质或其衍生物的总称,在空气中很容易挥发,而丧失其抗氧化作用,所以此类护肤品,尤其是面膜,以当年的新茶制品为最好。
饮用绿茶减肥防病,但经期慎饮
绿茶中含有一定的咖啡因,和茶多酚并存时,能制止咖啡因在胃部产生作用,避免刺激胃酸的分泌,使咖啡因的弊端不在体内发挥,但却促进中枢神经、心脏与肝脏的功能。而且,绿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还能溶解脂肪,防止脂肪积滞体内,咖啡因还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与消脂。但女性在经期最好不要多饮用。有研究称,除了人体正常的铁流失外,女性每次月经期还要额外损失18~21毫克的铁。而在月经期间多喝绿茶,绿茶中较多的鞣酸成分,就会与食物中的铁分子结合,形成大量沉淀物,妨碍肠道黏膜对铁分子的吸收,并且,绿茶越浓,对铁吸收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绿茶鉴别:
绿茶的品质差别较大,可根据绿茶外观和泡出的茶汤、叶底进行鉴别。
新鲜绿茶和陈旧绿茶
新鲜绿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兰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陈旧绿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绿茶保存:
绿茶的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五种:
1.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2.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同方便.
3.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4.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绿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5.冰箱保存法.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绿茶有哪些知识
绿茶有哪些知识
绿茶,是中国的国饮,是联合国推荐的六大健康饮品之首。绿茶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下面,我为大家讲讲绿茶知识,快来看看吧!
1.兴盛于日本的抹茶,是起源于中国隋唐的末茶,就是将春天的绿茶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食用时再磨成粉末。明代中国人发明了炒青制茶法,就抛弃了末茶改用冲泡法,既能欣赏绿茶天然去雕饰之美,又充分享受绿茶的清香之味。
2.成都有超过30,000家茶馆,成都一半以上的生意都是在茶馆谈成的!成都人酷爱绿茶和花茶,最喜欢四川产的竹叶青和碧潭飘雪,成都人每年喝的茶可以装满七个西湖!
3.绿茶是中国的’国饮,对百岁老人长寿调查中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这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4.绿茶,最多地保留鲜叶内天然营养成分,富含茶多酚,抗衰老能力比VE强18倍。
5.绿茶防晒美白,绿茶内含大量儿茶素防晒,VC美白抗氧化,是足不出户的夏日最优雅的养颜神器。其抗氧化试验证实,一杯300ml的绿茶,它的抗氧化功能≈1.5瓶红葡萄酒≈12瓶白葡萄酒≈12杯啤酒≈4个苹果≈5只洋葱≈7杯的鲜橙汁。
6.喝茶会让你莫名其妙地开心。绿茶中的氨基酸会促进多巴胺的大量分泌,而多巴胺是主导人体情感、愉悦感等的物质,让喝茶人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7.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饮茶说。中国最早的地方史书《华阳国志》最早记录了有关中国种茶的历史,证明了四川峨眉山、蒙顶山地区是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然而,就产量而言,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国。
8.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但是饮茶大国的排序却是这样的:土耳其、爱尔兰、英国、俄罗斯、摩洛哥、新西兰、埃及、波兰、日本、沙特阿拉伯、南非、荷兰、澳大利亚、智利、阿联酋、德国、中国香港、乌克兰、中国…(世界每年人均饮茶量排名及磅数)。
9.日本的茶树是从中国带过去的,陆羽的《茶经》传入日本后发展出了日本茶道,昭觉寺著名高僧圆悟禅师所写所著《禅茶一味》传入日本300余年,至今还被日本茶道奉为至宝。
10.绿茶浑身都是宝,喝完的茶渣能去除腥味、去水垢、油渍、去除异味,还可做肥料,促进植物生长。
11.1945年8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数十年里,日本有关统计部门发现,癌症病发率低的人群中茶农与饮茶成癖者占多数。可见,常饮茶的人可以抵抗或避免癌症。同时研究发现,茶水与治癌药物同服会提高药物疗效。
12.英美科学家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报告称,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EGCG可以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一经免疫,艾滋病病毒将没有机会靠近。
13.绿茶能预防帕金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历时12年对63257名45岁到75岁的新加坡华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与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相比,经常喝茶的中老年人患帕金森氏症的概率降低了71%。
14.绿茶能减轻糖尿病。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绿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15.消脂减肥绿茶最健康。绿茶富含芳香族化合物能溶解脂肪,化浊去腻,不需要任何节食、锻炼等手段,每天喝8-10克茶叶,12周内,仅茶叶自身作用减掉的脂肪约为3斤。在日本、欧美国家所有减肥产品里,茶叶制品排名第一。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