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环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有机绿茶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018年有机绿茶的特点、选购技巧以及如何品鉴。
一、2018年有机绿茶的特点
1. 绿色环保:有机绿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农业标准,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确保茶叶的纯净和健康。
2. 口感纯正:由于有机绿茶不使用化学添加剂,其口感更加纯正,茶香浓郁,回味悠长。
3. 营养价值高:有机绿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作用。
4. 品种丰富:2018年有机绿茶品种繁多,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二、如何选购2018年有机绿茶
1. 查看认证标志:购买有机绿茶时,首先要查看是否有有机认证标志,如中国有机认证、欧盟有机认证等。
2. 观察茶叶外观:优质有机绿茶外观匀整,色泽鲜绿,无杂质。
3. 闻茶香:优质有机绿茶香气浓郁,具有独特的兰花香。
4. 品尝口感:优质有机绿茶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不同有机绿茶的特点:
品种 | 特点 |
---|---|
龙井 | 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嫩绿。 |
碧螺春 | 外形紧卷成螺,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嫩绿。 |
黄山毛峰 | 外形细嫩卷曲,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嫩绿。 |
三、如何品鉴2018年有机绿茶
1. 泡茶器具:选用紫砂壶、瓷器等茶具,有利于发挥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2. 泡茶水温:有机绿茶适宜用80-90℃的水泡制。
3. 泡茶时间:根据茶叶品种和泡茶次数调整泡茶时间,一般3-5分钟为宜。
4. 品茶技巧:先观茶汤色泽,再闻茶香,最后品尝滋味。
2018年有机绿茶以其绿色、健康、营养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在选购和品鉴有机绿茶时,我们要注意查看认证标志、观察茶叶外观、闻茶香、品尝口感等方面,从而享受到一杯美味的有机绿茶。让我们一起品味自然,享受健康生活吧!
霄坑绿茶好吗,霄坑绿茶档次怎么样
霄坑绿茶,又名霄坑野生茶、霄坑茶叶、霄坑五队毛峰、霄坑毛峰、霄坑富硒茶、霄坑村野生茶、五队硒茶等,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霄坑绿茶好吗?下面倍领网来介绍一下霄坑绿茶档次怎么样。
一、品质特征
霄坑绿茶其外形紧结壮实,内质风格独特,色泽翠绿油润毫显。冲泡后雾气环绕,香郁芬芳高长,味醇鲜爽回味甘甜,汤色清澈绿亮。叶底嫩绿完整,素有春满晶宫、绿满杯底之美妙。
霄坑绿茶具有味浓,劲大,耐泡,汤色持久稳定,茶杯无茶垢,耐贮藏等特点,含氨基酸2.8-4.0%,茶多酚25-32%,咖啡碱3-4.8%,水浸出物35-51%等独特成分。
二、获奖荣誉
国际名茶大师陈椽教授曾亲临霄坑茶区指导茶农制茶时指出:此地生态皖南少有,高度评价霄坑茶叶花香花味。韩国、日本、台湾等国际名茶专家称霄坑绿茶是茶中奇品。
1998年,霄坑绿茶在安徽省率先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2000年,霄坑绿茶获得国际名茶金奖。
2002年,霄坑绿茶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
2004年,肖坑牌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6年,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对霄坑绿茶作了专题报道。
2010年,霄坑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霄坑有机茶特色主导产业示范村。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霄坑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8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贵池区霄坑绿茶上榜,以4.64亿元位列第86位。
三、产地环境
霄坑绿茶原产地霄坑村,地处皖南山区九华山山脉,隶属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村域面积56平方千米,坐落在高山峡谷之中,最高海拔1086米,山场总面积7.2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5.1万亩,原始森林3万亩,有机茶园4200亩,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92%。
GB/T21726_2018是绿茶还是黄茶执行标准号
GB/T21726-2018标准规定了黄茶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摊青、杀青、揉捻(做形)、闷黄、干燥、精制或蒸压成型的特定工艺制成的黄茶产品。
黄茶是中国特产:
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婺源绿茶的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五代,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顾诸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婺源的谢源茶,已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新广安录》记载,由于婺源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了减免茶税的优惠待遇。
古代婺源绿茶产量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茶价、税率和总税值推算。据推算,婺源绿茶产量在宋代已达万担,明代为六至七千担左右,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已达二万道,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60千克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加工的茶叶,婺源年产毛茶当时预计在五万担以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朱美予《中国茶叶》记:“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与陆羽的《茶经》、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其在书中写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2013年,婺源县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打造“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力争通过八年的努力实现全县“从做普通茶到做有机茶、从绿茶之乡到好茶之乡”的转变。
2016年,“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全县涉茶人员达22万之多。
2018年,婺源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升至5000万元,并计划筹措5亿元茶产业引导基金,实施茶业振兴战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