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的绿茶为啥沉底(为什么有的绿茶泡了直接沉底呢)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泡一杯绿茶,茶叶在水中翻滚,却突然发现有几片茶叶沉到了杯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绿茶沉底的真相。

一、茶叶的特性

我们要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茶碱、咖啡因等刺激性成分。茶叶在水中浸泡时,这些成分会逐渐溶解,使茶叶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和味道。

1.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等作用。

2. 氨基酸: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3. 维生素: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4. 茶碱、咖啡因:具有提神、利尿、抗氧化等作用。

二、绿茶沉底的原因

1. 茶叶质量:茶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沉底情况。优质的绿茶,茶叶饱满、色泽鲜亮,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茶叶不易沉底。而质量较差的绿茶,茶叶瘦弱、色泽暗淡,泡出的茶汤浑浊,茶叶容易沉底。

2. 水温:水温对茶叶沉底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水温过高,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会迅速溶解,导致茶叶膨胀,从而不易沉底。而水温过低,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不易释放,茶叶也容易沉底。

3. 泡茶时间:泡茶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会逐渐溶解,茶叶膨胀,从而不易沉底。而泡茶时间过短,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不易释放,茶叶也容易沉底。

4. 茶叶形状:茶叶形状对沉底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茶叶形状越细小,越容易沉底。这是因为细小的茶叶在水中更容易受到水流的影响,从而沉底。

5. 水质:水质对茶叶沉底也有一定的影响。水质较差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有害物质,这些杂质和有害物质会吸附在茶叶表面,影响茶叶的沉底。

三、如何避免绿茶沉底

1. 选择优质茶叶:购买优质绿茶,茶叶饱满、色泽鲜亮,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茶叶不易沉底。

2. 控制水温:泡茶时,水温控制在80℃-90℃之间,既能使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又能避免茶叶膨胀。

3. 掌握泡茶时间:泡茶时间控制在2-3分钟,既能使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又能避免茶叶膨胀。

4. 选择合适的茶叶形状:选择形状适中的茶叶,避免茶叶过细或过粗。

5. 使用干净的水:使用干净的水泡茶,避免杂质和有害物质吸附在茶叶表面。

项目 描述
茶叶质量 选择优质绿茶,茶叶饱满、色泽鲜亮
水温 控制水温在80℃-90℃之间
泡茶时间 控制泡茶时间在2-3分钟
茶叶形状 选择形状适中的茶叶
水质 使用干净的水泡茶

总结

绿茶沉底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泡茶方法,就能避免绿茶沉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品味绿茶,享受茶的美妙滋味。

同样是绿茶,为什么有的茶叶是水上飘,有的一泡就沉底

冲泡绿茶时,茶叶产生水上漂和沉底的现象,从茶叶的物理特性讲,主要由茶叶的密度和茶叶的吸水程度决定,当然也有绿茶加工中的揉捻工序有关。

1、茶叶的密度:绿茶就是树叶,叶片里包括致密的栅栏组织和疏松的海绵组织等。其中,有不少空隙都储有空气。加之茶叶干燥时自然卷曲,如果形成了空腔的结构,贮存的空气更多。

只要空气足够多,茶叶自然会浮在水面上。因此,有的茶叶是水上漂,有的一泡沉底,是由每片茶叶的结构可以贮存空气的多少来决定的。

2、吸水程度:绿茶冲泡时,密度低的茶叶吸水较快所以容易沉底,而密度高的茶叶吸水较慢沉底也就较慢,也就产生了水上漂的现象。

3.、绿茶鲜叶在杀青完成后的揉捻过程中,如果搓成空条状,里面是空的,冲泡的时候会浮上去,产生水上漂的现象,如果揉捻成扁形或者成球形,就会沉底。

根据浮力定律,可以得出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当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液体(气体)的重力;当物体飘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当物体下沉时,浮力小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

那么,当流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上浮;当流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时物体漂浮或悬浮;当流体密度小于物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扩展资料

物体是浮上来的原因:

物体上浮时,下方压力做正功,使动能增加,上方压力做负功,使动能减少,而且因为下方的压力大于上方的压力,所以正功大于负功,所以物体总动能增加。不规则物体的浮力[3]不规则物体即使其底面与容器底部完全接触,其不规则部分仍要受到相应的浮力(大小由阿基米德定律计算)。

沉没在水底的物体,当它的重量小于排出的液重时,物体就会浮上来。压力差认为:物体四侧受到的压力平衡而相互抵消,只有底面受到向上的压力,上浮的动能理应由此获得。

但我们要注意,这个向上的压力是由水的压强产生,而在同一水面,水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相等。向上的压力如同支持力一样只对物体起支撑作用。并不能对物体作功而促使物体上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浮力

关于食品安全的小故事

2006年岁末的食品市场是不平静的。过去不久的毒大米、毒奶粉、石蜡油等事件还余音绕梁,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致癌物又掀起阵阵浊浪。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之下,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这些过去不为人知的名词,成了如今人们谈论的焦点。由于公众信息沟通渠道不健全,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在物质极丰富的今天,人们却陷入了不知吃什么才安全的恐慌。据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平时购买食品时是否担心安全问题,80.7%受访市民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担心。

然而,这种“恐慌”有必要吗?这种认识正确吗?要避免“有毒”食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食品安全:

指导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陈君石教授

-2006年6月,北京发生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事件,共计131人染病。

-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300多人中毒入院。

-2006年11月12日开始,大批“红心鸭蛋”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致癌物苏丹红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2006年11月17日,大闸蟹、多宝鱼、桂鱼等便纷纷被爆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以及违禁抗生素。

食品安全有一说一

食品安全——被夸大的危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到每个人切身的健康,其安全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然而,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接二连三的食品中毒事件……以致“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了当下媒体上最为常见的一句诘问。言下之意,是目前已经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

然而,这种认识真的就正确吗?

“这是媒体炒作之下,公众的一种不理智的心态!”面对“我们还能吃什么”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接受《家庭医药》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实际上,在包括陈君石院士在内的众多食品安全专家看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如某些媒体报道的那般可怕——

首先,我们在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太过敏感。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各类食品的花色、品种、品质、口感、营养和保存均有重要作用。食品工业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可想象的。以防腐剂山梨酸和山梨酸钾为例,二者都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产自新疆的香甜的葡萄干,才能在到达北京百姓口中的时候,依然新鲜如初。

其次,在当今社会中,追求食品的“零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食品安全威胁:烤羊肉串含有致癌的苯并芘、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香烟的毒害也决不逊于苏丹红……除非生活在真空中,否则我们的身体总会受到不良物质的攻击。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自己的食品绝对安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惶惶不可终日。

今天比“昨天”更加安全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说明我们的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检测手段更加先进了。

陈君石院士说:“事实上,从20多年来卫生部每年进行的大规模全国市场抽检结果看,我们的食品合格率从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连酱油的合格率都在80%以上,进步是不小的。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也合情合理。”

从2002年开始,由科技部牵头,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合作进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从检测、监测、控制和示范四个方面入手,为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和控制食品污染提供关键技术手段。陈君石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过去工商执法人员检查“问题食品”,大多靠目测、鼻嗅等感观鉴别和经验判断,局限性很大。科技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食品检测车等设备,让执法人员底气倍增。目前,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配备了食品检测车,20分钟即可测出蔬菜农药残留、30分钟就能检出甲醛,还能监控吊白块、双氧水、亚硝酸钠等违禁添加剂,共涉及10多个种类210多个产品,一上午可以对数家超市进行抽检。

“提高检测水平,是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陈君石说,通过攻关,现在他们开发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农药、兽药残留,霉菌,天然毒素和病原微生物,一个样品就能检查150多种农药残留。禽流感、新城疫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过去2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4个小时,而且结果非常牢靠。在防控禽流感的过程中,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快速食品安全检测箱甚至登上了神舟飞船,用于检测太空食品。

因此,面对目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但媒体和公众都应“有一说一”,不要见风就是雨,夸大其词,老百姓更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理智面对。

学会3招认真防范

当然,食品营养专家也指出,理智面对绝不是当防不防,在享受美味佳肴、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破解食品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不受“有毒”食品的侵害。

食品营养专家为我们总结出防范有毒食品损害健康的3大招数。

第一招饮食多样化

如果我们冷静地看待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要对人体造成危害,都是以一定的摄入量为前提的。

以苏丹红为例,在卫生部发布的《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指出,苏丹红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是一个人可能摄入剂量的10万~100万倍,一个人要吃1200个“红心鸭蛋”才有可能导致危害。也就是说,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致癌危险性不大。当然,苏丹红可在人体内蓄积,如果经常摄入含较高剂量苏丹红的食品,就会增加其致癌的危险性。

陈君石院士指出,食品中含有有毒成分,并不等于食品就是有毒的。一种食物的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关键看摄入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再好的食盐一次吃多了一样会中毒;就连毫无节制地大量喝水,也会造成“水中毒”。反观各种“有毒”的添加剂或残留物,特别是各种香精、色素、防腐剂,除个别已经淘汰的品种外,绝大多数在常规剂量下都是安全的。就连臭名昭著的瘦肉精、孔雀石绿,除非长期大量摄入,均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还指出,不吃一切看起来“危险”的食品,这种行为同样危险。因为这种对食物安全的恐慌,有可能带来膳食营养质量的下降。有些人因为害怕农药不敢吃绿叶蔬菜,因为害怕苏丹红不敢吃蛋类,因为害怕抗生素不敢喝牛奶……而这些食品正是人体营养素最重要的来源。长期营养不均衡给人体带来的风险,超过偶尔吃一个含有苏丹红的鸭蛋。

可见,对于老百姓来说,破解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树立饮食多样化原则。丰富食品的种类,自然会减少单种食物的摄入量,在安全剂量下,身体的安全防线就不会被突破。

总之,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要多吃,不但可以做到营养均衡,也能有效避免“危险”食品带来的侵害。

第二招购物看标识

对于食品安全,国家其实早已在着手构建一个监管体系,对于检验、认证合格的,食品包装上就会印制相关的标识。作为老百姓,我们只需要认识它们并留心看食品的保质期就可以了。

1. QS标志

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食品安全)的缩写。拥有此种标识,表示该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经过了国家的审查,食品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所有QS号码均由12位数字组成,消费者可上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查询,将QS码输入,看是否和企业产品相对应,可以立即辨别真假。

2.无公害农产品

拥有此种标识,说明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它可以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3.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简单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选购时要注意,只有包装上同时带有右侧图标和以“LB”开头的编号才称得上真正的绿色食品,否则便是假冒的。

4.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当然,拥有这些标识的产品,通常都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现在,在食品加工的各行各业都已形成了一些叫得响的品牌。面对来之不易的取得百姓信任的品牌,企业自然倍加珍惜,从而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时,这些大企业还随时接受着国家和消费者的监督。因此,相信、购买品牌食品,食品安全较有保障。

食品从生产者手中要进入千家万户,还要经过一道环节,那就是零售商。相对传统的菜市场而言,大型连锁超市会将食品质量安全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自律。同时,超市的统一经营也为统一管理、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监管提供了可能,新闻媒体的随时关注,使超市的行为随时都“摊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的监督,这也为食品安全增加一层保障。

第三招学会9备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

    本文地址:https://www.chayejidi.com:443/lvcha/8894.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