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我国国饮,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绿茶以其独特的清新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茶友们的喜爱。如何品鉴一杯好绿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绿茶审评表,掌握品鉴绿茶的技巧。
一、绿茶审评表概述
绿茶审评表是茶叶品质评价的重要工具,它以表格的形式,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下面,我们就以某品牌绿茶审评表为例,来了解一下其具体内容。
序号 | 评价项目 | 评价标准 | 评分 |
---|---|---|---|
1 | 外观 | 色泽鲜绿,匀长挺直,无杂质 | 1-5分 |
2 | 香气 | 清香持久,无异味 | 1-5分 |
3 | 滋味 | 滋味鲜爽,回甘,无苦涩 | 1-5分 |
4 | 汤色 | 汤色清澈明亮,无杂质 | 1-5分 |
5 | 叶底 | 叶底匀整,色泽鲜绿 | 1-5分 |
二、绿茶审评表解读
1. 外观:绿茶的外观是其品质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优质绿茶色泽鲜绿,匀长挺直,无杂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茶叶的形状、大小、色泽等方面来判断其外观。
2. 香气:香气是绿茶的灵魂。优质绿茶香气清新持久,无异味。我们可以通过闻香来判断茶叶的香气。
3. 滋味:滋味是品茶的关键。优质绿茶滋味鲜爽,回甘,无苦涩。我们可以通过品尝茶叶的口感来判断其滋味。
4. 汤色:汤色是茶叶品质的直观体现。优质绿茶汤色清澈明亮,无杂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茶汤的颜色来判断其品质。
5. 叶底:叶底是茶叶品质的内在体现。优质绿茶叶底匀整,色泽鲜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茶叶的叶底来判断其品质。
三、绿茶品鉴技巧
1. 观色:观察茶叶的外观,判断其色泽、形状、大小等。
2. 闻香:轻轻摇晃茶杯,让茶叶充分散发香气,然后深吸一口气,感受茶叶的香气。
3. 品茶:品尝茶叶的滋味,注意其鲜爽、回甘、苦涩等口感。
4. 观汤:观察茶汤的颜色,判断其清澈度、明亮度等。
5. 看叶底:将茶叶捞出,观察其叶底,判断其匀整度、色泽等。
四、总结
绿茶审评表是品鉴绿茶的重要工具,通过了解其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品鉴绿茶的技巧。品茶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品味绿茶,享受茶的美好时光。
绿茶感官审评
绿茶作为名优品种,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炒青型、半烘炒型和烘青型三大类别。对这些绿茶的感官审评,采用的是细致的五项因子评估法,包括观察外形、品尝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片底质。审评步骤是:取3克茶叶,注入150毫升沸水,浸泡3到5分钟,依次进行视觉评估(汤色)、嗅觉体验(香气)、味觉品尝(滋味)和叶片观察(叶底)。
审评过程注重干湿结合,即首先通过观察茶叶的干态外形,再通过热水冲泡后品尝其内在品质。评分时,会首先给出评语描述茶叶的档次,随后再根据各项因子的品质高低进行打分。通常,外形的评分占比为40%或30%,汤色为10%,香气为20%或25%,滋味为20%或25%,叶底为10%。评分采用百分制,然后根据各个因子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分,确保评分的公正与准确性。如果评分过程中只记分而忽视了详细的评语记录,一旦后续出现品质争议,就可能缺乏明确的依据。因此,详尽的评语记录是审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常饮绿茶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六大茶类的审评方法:绿茶
绿茶的审评方法主要分为外形和内质两部分。
1.1外形审评
眉茶:要求条索紧结圆直,色泽绿润有霜,整碎比例适中,净度高,无梗片杂物。若条索松扁、色泽黄暗,则品质不佳。
珠茶:颗粒紧结匀正,色泽墨绿光润为佳,反之则次之。
蒸青绿茶:条形紧结,色泽翠绿调匀,形状匀整,色泽浅绿为上品。若色泽黄暗或花杂,则品质下降。
1.2内质审评
眉茶: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香醇清香,滋味浓醇鲜爽。叶底嫩绿匀亮。
珠茶: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醇,滋味香醇和。叶底以芽叶嫩张为佳。
蒸青绿茶:汤色清澈,香气鲜嫩,滋味浓厚甘涩。叶底青绿色为上品。
审评时,绿茶需先看汤色,然后嗅香气、尝滋味,最后评叶底。具体操作如:眉茶和珠茶用150ml审评杯冲泡5分钟,蒸青绿茶则需分两份3g茶样,分别冲泡2~3分钟评估。
请注意,以上审评标准仅供参考,实际品质还取决于原料品质、加工工艺等因素。版权及免责声明部分请参见文章末尾。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国家标准
3.1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Methodology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茶叶感官审评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粉茶 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0.076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
4审评条件
4.1环境符合GB/T 18797的要求.
4.2审评设备
4.2.1审评台
干性审评台高度800mm~900 mm.宽度600 mm~750 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性审评台高度750 mm–800 mm,宽厦450 mm-500 mm,台面为白色亚光,市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
4.2.2评茶标准杯碗
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 15608中的中性色的规定,要求N》9.5.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根据审评茶样的不同分为:
a)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5mm.外径80mm.容量2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92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由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4 mm,宽2.5mm.碗高71 mm.上口外径112 mm.容量440 mI..具体参照附录A中A.1.
b)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6mm.外径67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主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 3mm.宽2.5mm碗高56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240 mI具体参照A.2.
c)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2 mm.上口外径83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72 mm。碗高 51 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160mI,具体参照A.3
4.2.3评茶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 mm.下宽30 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
4.2.4分样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320 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5叶底盘
黑色叶底盘和白色搪瓷盘。黑色叶底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 100 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 mm.宽170 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叶底用.
4.2.6扦样匾(盘)
扦样匾,竹制,圆形,直径1000 mm,边高30 mm,供取样用.
扦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 500 mm.边高35 mm.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7分样器
木制或食品级不锈钢制,由4个或6个边长120 mm.高250mm的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分样器的柜体.4脚、高200 mm.上方敞口、具盖,每个正方休的正面下部开一个90 mmX50 mm的口子,有挡板,可开关.
4.2.8称量用具
天平.感量0.1g.
4.2.9计时器
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
4.2.10其他用具
其他审评用具如下:
a)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
b)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
c)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 ml.,
d)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
e)茶筅:竹制,搅拌粉茶用。
4.3审评用水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4.4审评人员
4.4.1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4.4.2身休健康.视力5.0及以上,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上岗!
4.4.3审评人员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
4.4.4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
5审评
5.1取样方法
5.1.1初制茶取样方法
5.1.1.1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幻成维.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样茶.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
5.1.1.2就件取样法:从每件工中,下左石五个部位各扦取把小祥置于扦样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作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扦取样品
5.1.1.3随机取样法:按GB/T 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
5.1.1.4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有后:用分祥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5.1.2精制茶取样方法
按照GB/T 8302规定执行.
5.2审评内容
5.2.1审评因子
5.2.1.1初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5.2.1.2精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
5.2.2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
5.2.2.1外形
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市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
5.2.2.2汤色
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5.2.2.3香气
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
5.2.2.4滋味
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5.2.2.5叶底
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5.3审评方法
5.3.1外形审评方法
5.3.1.1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g2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下脚),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
5.3.1.2初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市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市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休积茶(身骨)的重量
5.3.1.3精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茶叶在评茶盘中从内向外按形态呈现从大到小的排布,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
5.3.2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
5.3.2.1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休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按表1选择冲泡时间.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表1各类茶冲泡时间
茶类。冲泡时问/min
绿茶 4红茶 5乌龙茶《条型,卷曲型.)5
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6
白茶5黄茶 5
5.3.2.2乌龙茶(盖碗审评法)
沸水烫热评茶杯碗,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 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 min~2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
5.3.2.3黑茶(散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最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
5.3.2.4紧压茶(柱形杯审评法)
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 min~5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 min~8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
5.3.2.5花茶(柱形杯审评法)
拣除茶样中的花瓣、花萼、花蒂等花类夹杂物,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鲜灵度和纯度)、滋味;第二次冲泡5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浓度和持久性)、滋味、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
5.3.2.6袋泡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一茶袋置于150 mI.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两次提动间隔1 min),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
5.3.2.7粉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0.6g茶样,岩于240 mL.的评茶碗中,用150ml的审评杯注入150ml.的沸水,定时3min并茶筅搅拌,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与滋味。
5.3.3内质审评方法
5.3.3.1汤色
根据5.2的审评内容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
5.3.3.2香气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s一-3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一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景并热嗅(杯温约75度)温嗅(杯温约45度)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
5.3.3.3滋味
用茶匙取适量(5 mL)茶汤于口内,通过吸吮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适宜的茶汤温度为50度
5.3.3.4叶底
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人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米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6审评结果与判定
6.1级别判定
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赘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
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十内质级别)/2
6.2合格判定
6.2.1评分
以成交样或标准样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即形状、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
6.3品质评定
6.3.1评分的形式
6.3.1.1独立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
6.3.1.2集体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起完成。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 14487。
6.3.2评分的方法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含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市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评分标准参见附录B中B.1~B.11。
6.3.3分数的确定
6.3.3.1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
6.3.3.2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
6.3.4结果计算
6.3.5结果评定
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一~外形一香气一汤色一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