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茶的世界里,红茶与绿茶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湿热红茶与绿茶那些事儿。
一、红茶与绿茶的起源
红茶与绿茶的起源,各具特色。
红茶起源于明朝,由绿茶发酵而成。其制作工艺独特,将新鲜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工序,最终形成红艳的茶汤。红茶具有暖胃、消食、解酒等功效。
绿茶则起源于唐代,是茶叶的最初形态。绿茶的制作工艺简单,仅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绿茶保留了茶叶的天然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二、红茶与绿茶的品种及特点
红茶与绿茶的品种繁多,各具特点。
品种 | 特点 |
---|---|
红茶 | 颜色红艳,滋味醇厚,香气独特。代表品种有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等。 |
绿茶 | 颜色翠绿,滋味鲜爽,香气清新。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
1. 红茶
* 正山小种:产于福建武夷山,被誉为“红茶鼻祖”。其香气独特,味道醇厚。
* 金骏眉:产于福建武夷山,茶叶细嫩,呈金黄色。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
*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茶汤红艳,香气高长。其品质优良,被誉为“祁门香”。
2. 绿茶
*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茶叶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其香气清高,味道鲜爽。
* 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茶叶卷曲如螺,色泽嫩绿。其香气清新,味道鲜爽。
*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茶叶白毫显露,色泽嫩绿。其香气清高,味道鲜爽。
三、红茶与绿茶的泡饮方法
红茶与绿茶的泡饮方法各有讲究。
1. 红茶泡饮方法
* 茶具:紫砂壶、瓷壶、瓷器杯等。
* 水温:95-100℃。
* 投茶量: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增减。
* 泡茶时间:2-3分钟。
2. 绿茶泡饮方法
* 茶具:瓷器杯、玻璃杯等。
* 水温:80-85℃。
* 投茶量: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增减。
* 泡茶时间:1-2分钟。
四、红茶与绿茶的营养价值
红茶与绿茶均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1. 红茶营养价值
*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 氨基酸: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 维生素:具有调节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2. 绿茶营养价值
*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
* 氨基酸: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 维生素:具有调节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五、红茶与绿茶的选购与储存
1. 选购
* 看外观:茶叶新鲜,无杂质,颜色鲜艳。
* 闻香气:香气纯正,无异味。
* 品滋味:滋味鲜爽,回味甘甜。
2. 储存
* 密封:避免茶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异味。
* 干燥:茶叶应存放在干燥处,避免潮湿。
* 避光:避免茶叶受阳光直射。
红茶与绿茶,各具特色,都是茶文化中的瑰宝。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上一杯红茶或绿茶,品味其独特的滋味,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养生保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红茶与绿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热性茶叶有哪些
热性茶叶有普洱熟茶、安化黑茶、泾阳茯茶、广西六堡茶、正山小种、滇红茶、祁门红茶、信阳红茶等,此类茶叶发酵程度高,茶叶属性呈热性,适宜体质虚寒人群饮用,可起到暖胃抗寒,提高体温的好处。
茶叶的属性:
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寒性的茶:绿茶和青茶中的清香铁观音、黄茶、普洱生茶新茶属于寒性性的茶。
中性的茶:发酵程度高的浓香铁观音、炭焙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属于中性的茶。
热性的茶:普洱熟茶、红茶、如正山小种、滇红工夫、黑茶(安化黑茶、泾阳茯茶)、祁门红茶等属于温性的类。
六大茶类的发酵程度:
1、绿茶
不发酵茶、性偏寒
发酵程度:低于5%
绿茶采摘下来微摊晾就要进行杀青,也就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所以绿茶是不发酵茶,泡在茶汤里可以看到它绿油油的跟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子一样。
2、白茶
微发酵茶、新茶性凉、老茶平和
发酵程度:5%-10%
白茶是靠晒出来的,制成过程不炒不揉。不揉,也就是茶叶不会有伤口,不会发生明显的发酵。不炒,也就是不会通过高温杀死酶。所以白茶在制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了轻微的发酵,留意一下不难发现白茶的芽心是白色的,因为都是茶毫;而叶片就呈现出灰绿色,又带了点黄褐色调,这些都是轻微发酵的痕迹啦。
3、黄茶
微发酵茶、性寒
发酵程度:10%-20%
虽然黄茶和绿茶的制作工艺很接近,都是通过杀青把酶杀死,但黄茶多了闷黄的步骤,就是把茶叶用纱布或绵纸盖住,在如此湿热的条件下,会自动进行发酵,哪怕发酵程度略轻。
而且,黄茶和绿茶在茶汤中也有明显的区别,绿茶是清汤绿叶,黄茶是黄汤黄叶呢,这都是发酵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4、乌龙茶也叫青茶
半发酵茶、性平(清香除外)
发酵程度:15%-50%
乌龙茶的外形最大的特点是:绿叶红镶边,也就是叶片边缘变红发酵了,中心还是绿的。谁叫它是半发酵的茶呢,而且它的发酵是在摇青的时候完成的,抖动摇晃茶叶,茶叶在碰撞中发酵,随后又对它进行杀青,发酵戛然而止。
而且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也分了不同的等级呢,有轻发酵的台湾包种茶、清香型铁观音,有中发酵的传统铁观音、单丛、岩茶,还有发酵程度最高的接近红茶风味的东方美人。
5、红茶
全发酵茶、性温
发酵程度:70%-80%
相对比乌龙茶的半路杀青让发酵停止,红茶的发酵就显得非常随意自由了。红茶在制作过程中,有揉捻这一步。
前面已经说到揉捻茶叶会让茶叶的细胞破损,极易产生氧化作用,红茶就是这样揉捻出茶汁,为茶叶发酵做充足准备,而且揉捻完之后,还将红茶放进控温控湿的发酵室,让酶彻底放纵,充分发酵。
在喝红茶时,如果你发现茶汤红亮,泡过的茶叶也是发红的,说明红茶是全部发酵完了的。
6、黑茶
后发酵茶、性温(生茶新茶性寒,老茶性温)
发酵程度:100%
黑茶是六大茶类中,发酵过程最特殊的那个。它不像其他茶类那样依靠自身的物质来发酵,而是借助外界微生物的力量,这样的发酵也最为彻底。
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特有的工序,将茶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再洒上水,期间经历了翻堆、解块、摊晾,才制成黑茶,也就是说黑茶的发酵其实是酶、微生物、湿热三者综合作用形成的。
黑茶的茶汤比红茶更加深,泡开的茶底是黑褐色的,可见发酵非常彻底。
痰湿最怕三种茶
痰湿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乏力、口干舌燥、咳嗽痰多等症状。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合痰湿体质的人饮用,以下是痰湿最怕的三种茶。
1.绿茶:绿茶是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叶,其性质偏凉,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然而,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绿茶并不适合饮用。因为绿茶的性质偏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进而影响消化吸收。此外,绿茶中的咖啡因含量较高,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因此,痰湿体质的人最好避免饮用绿茶。
2.红茶: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的茶叶,其性质偏温,具有暖胃、助消化的作用。然而,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红茶也不适合饮用。因为红茶的性质偏温,容易上火,导致体内湿热增加,加重痰湿症状。此外,红茶中的鞣酸含量较高,会影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长期饮用还可能导致贫血。因此,痰湿体质的人最好避免饮用红茶。
3.花茶:花茶是一种以花朵为原料制作的茶饮,其种类繁多,口感清香。然而,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花茶也不适合饮用。因为花茶的性质偏温,容易上火,导致体内湿热增加,加重痰湿症状。此外,花茶中的花瓣和花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因此,痰湿体质的人最好避免饮用花茶。
总之,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饮茶时需要选择性质温和、不刺激脾胃的茶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消食化滞功效的茶叶,如普洱茶、乌龙茶等。此外,饮茶时还需要注意适量,不要过量饮用,以免加重痰湿症状。同时,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适当的运动来改善痰湿体质。
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iknow-pic.cdn.bcebos.com/3b87e950352ac65ca8d5cf30f7f2b21192138aa5″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b87e950352ac65ca8d5cf30f7f2b21192138aa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既不属于绿茶也不属于红茶,普洱茶属于黑茶。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特点分别如下:
1.生茶颜色以青绿、墨绿为。经过时间陈化之后部分转为黄绿、黄红色。汤色以黄绿、黄红、金黄为主。有苦、涩、甘、甜等口感,香气比较明显,新茶易伤脾胃,不过经自然陈化以后茶性就会慢慢变成温和、褐栗色的茶。主要有清理肠道,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的功效。
2.熟茶颜色以红褐色为主,为渥堆味。茶性温和,口感醇厚。发酵充足的熟茶,汤质浓稠水甜而滑口,几乎不苦涩。发酵度较轻的,有回甘,香气明显。汤色发酵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的以红黑色为主。叶底多为红棕、深褐色。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止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