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绿茶以其独特的色泽、香气和口感,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而机制绿茶,作为绿茶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制作工艺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机制绿茶制作工艺的神秘面纱,探寻从茶叶到杯中佳饮的蜕变之旅。
一、采摘与原料选择
* 采摘时机:机制绿茶的采摘时机一般在春季,此时茶叶品质最佳。
* 原料选择:选用优质绿茶鲜叶,如龙井、碧螺春等。
鲜叶等级 | 鲜叶重量(克) | 叶片数量 |
---|---|---|
一级叶 | 1.5-2.0 | 50-60 |
二级叶 | 2.0-2.5 | 40-50 |
三级叶 | 2.5-3.0 | 30-40 |
二、杀青与揉捻
*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防止氧化,保持茶叶的绿色。
* 揉捻:使茶叶卷曲成条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杀青方法 | 时间(分钟) | 温度(℃) |
---|---|---|
干热杀青 | 2-3 | 200-250 |
湿热杀青 | 3-5 | 100-120 |
三、干燥与整形
* 干燥:通过高温使茶叶水分蒸发,使茶叶达到干燥状态。
* 整形:使茶叶卷曲成条状,形成机制绿茶特有的形状。
干燥方法 | 时间(分钟) | 温度(℃) |
---|---|---|
烘干法 | 5-10 | 60-80 |
炒干法 | 10-15 | 80-100 |
四、包装与储存
* 包装: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茶叶品质。
* 储存: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五、品饮与鉴赏
* 品饮:用沸水冲泡,品尝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 鉴赏:观察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口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总结
机制绿茶制作工艺,从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到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精湛的工艺,将茶叶的精华完美呈现,使茶友们能够品尝到一杯杯美味的绿茶。让我们一起走进机制绿茶的世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吧!
崂山绿茶的制作工艺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使叶细胞组织破碎、芽叶卷曲形成条索。揉捻时,揉捻叶在揉桶里受到两个平面间压力以及揉盘、桶壁及芽叶相互间的摩擦力的综合作用,茶汁溢出,叶片的柔软性、可塑性及粘性增加,利于成条。做名特优绿茶时一般采用手工揉捻,加工大宗绿茶时均采用机械揉捻。一般采用45型揉捻机,每次投叶量为15kg左右。揉捻机转速则以45~55r/min为好。揉捻时加压遵守轻-重-轻,时间掌握在30~60min左右。一般1~2级鲜叶,揉捻时间为30min,压力调节为无压5min,轻压20min,无压5min;3级原料揉捻时间为:35min,压力调节为无压5min,轻压10min,中压15min,无压5min。揉捻合适的茶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摸后有粘湿的感觉,且揉捻叶紧结而成条率达60%~80%以上。
揉捻后的茶叶需要用解块分筛机进行解块。1~2级茶叶,揉捻后即解块筛分。4~5级茶叶解块筛分后,头子进行复揉。干燥不仅蒸发叶片的水分,而且发生一系列热化学变化,形成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形。干燥主要包括蒸发水分、热化学变化、完善外形3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干燥方法不同又分为烘青与炒青两种加工工艺。烘青的特点是外形好,色泽好,但香气稍逊色一些,而炒青的优点则是香气好,外形与色泽稍差。所以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采用半烘半炒工艺。
先采用自动烘干机进行烘干,进风温度110℃~120℃,摊放厚度约2~3cm,每隔3min翻1次,以散失水分青气,待茶条6~7成干时,不粘手时,可以进行搓条、理条提毫,利于成形。时间约15~20min。二青叶烘干摊凉后,在锅式炒干机上进行炒干,每锅投叶量10kg左右,锅温100~110℃,炒至茶叶含水率为5%,用手捻茶叶能成为粉末即可出锅,一般时间为40~60min。(一)品种。
黄山群体种、鸠坑种、祁门种、龙井43、福鼎大白茶等中小叶抗寒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二)立地条件。
要求选择背风向阳的半山坡或丘陵地,坡度在30°以下,土壤pH值4.5至6.8,土质深厚肥沃的花岗岩母岩棕壤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0%,土层厚度不低于60 cm,地下水位在100cm以下。
(三)栽培技术。
1.播种:采用单行或双行种植,每穴5至6粒种,出苗后定3至4株健壮苗。
2.茶苗栽植:茶苗栽植的最佳时间为3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适当深栽,栽后浇足定根水,并进行保墒。
3.新茶园种植适当密植、矮化、适当深栽,以提高茶树的抗旱与抗寒力。
4.幼龄茶园管理:“以采代剪,培养茶蓬”。
越冬管理:主要采取“培土”或“打小弓棚法”。
5.投产茶园管理“浇水,除大旱和追肥后及时浇水外,每年须浇好“催芽”、“润肥”、越冬水。
(四)采摘分级。
1.采摘时间:每年4月中下旬至9月底为采摘期。
2.采摘要求:
(1)卷曲绿茶:
特级鲜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要求一芽一叶占总量16%至20%。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大小均匀一致,色泽鲜绿,不得带蒂,无病叶、紫叶、鱼叶或红叶。
一级鲜叶: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初展,要求一芽二叶占36%至50%,芽叶等长,大小基本一致,色泽新鲜,芽叶完整,无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二级鲜叶: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或对夹二、三叶,要求一芽二叶占21%~35%,色绿匀净,无杂质、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三级鲜叶:为无芽或对夹三、四叶,要求色绿匀净,无杂质、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2)扁形绿茶:
特级鲜叶:一芽一叶初展为主。
一级鲜叶: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一叶初展占10%芽叶等长,大小基本一致,叶间距短,叶与梗夹角小,色泽新鲜,芽叶完整,无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二级鲜叶:一芽一叶为主、一叶为主不超过30%,要求色绿匀净,叶间距短,叶与梗夹角小,无杂质、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三级鲜叶:一芽二叶或三叶初展、三叶不超过30%,不得色绿匀净,无杂质、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3.采摘方法:提手采,不应捋采或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
(1)卷曲形:摊青→杀青→揉捻→二青→做形烘干→提香→包装→入库。
(2)扁形:摊青→杀青→理条→做形(压扁)→辉干→包装→入库。
2.工艺要求:
茶鲜叶必须进行摊凉,摊放厚度不超过5cm,鲜叶失水率应控制在15%至20%之间。杀青投叶要均匀,应遵守“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杀青工具、温度和时间。做形时按照先高后低的原则调整温度,进行理条、整形。卷曲茶机械揉捻时,投叶量以杀青叶占揉捻筒容积的85%为宜,掌握的原则是:轻—重—轻原则,即嫩叶轻压轻揉,老叶重压长揉,嫩叶冷揉,老叶温揉;扁茶辉锅锅温为70℃至80℃左右,手法是抖、搭、推、磨相结合。
(六)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
(1)卷曲茶:
外形:条索卷曲、细紧、匀整;不同级别茶叶色泽从翠绿到墨绿,但不得枯黄、断碎。内质:香气高,从嫩栗香到尚纯;汤色从嫩绿明亮到黄绿,但不得浑浊;滋味醇、无异味;叶底从嫩绿明亮到黄绿。
(2)扁形茶:
外形:外形扁平,不同级别茶叶从光滑到扁平;色泽从嫩绿到黄绿,匀整洁净。内质:香气高,从嫩香到纯正;滋味醇,无异味;汤色从嫩绿明亮到黄绿明亮;叶底从嫩绿明亮到黄亮。
2.理化指标:
水浸出物≥37%(m/m),粗纤维≤16.0%(m/m);对特级和一级崂山绿茶,氨基酸≥3%(m/m)。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崂山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地质检部门开始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
绿茶的主要工艺是什么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其炒青和干燥的方式是绿茶制作工艺中的重要环节。绿茶用茶树的嫩芽、嫩叶制成。按照绿茶炒青和干燥的方式,绿茶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代表性名茶为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等。
①工艺:杀青(炒青、烘青、蒸青、晒青)—揉捻(改变茶叶的形状)—干燥(固定形状,使水分保持在3%~5%之间)。
②干茶:干茶以绿色为主,由于茶区环境、地理位置不同,茶叶的颜色不同,有翠绿色、黄绿色、碧绿色、墨绿色等。因工艺不同有扁形、螺形、兰花形、条形、针形等。
③汤色: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
④香气:清新的绿豆香、菜香。品种不同,茶叶的香气不同。
⑤滋味:滋味淡,微苦。绿茶内质的各种成分完全属凉性茶。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因,较易刺激神经。
绿茶-黄山毛峰
绿茶制作工艺步骤
绿茶制作工艺步骤具体如下: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2、炒青
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
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结匀整,不含碎茶,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3、烘青
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
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马边云雾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4、晒青
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5、蒸青
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
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6、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7、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态。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