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绿茶以其独特的清香、甘甜、提神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绿茶的喝法——直接浸泡法,简单易行,让你轻松享受茶香四溢。
一、什么是直接浸泡法?
直接浸泡法,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直接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你随时随地都能品尝到一杯美味的绿茶。
二、直接浸泡法的优点
1. 操作简单:直接浸泡法无需复杂的工具和技巧,只需一杯、一壶水和茶叶即可。
2. 节省时间:相比其他泡茶方法,直接浸泡法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步骤,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品尝到绿茶的美味。
3. 保留茶香:直接浸泡法能够较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口感,让你在品味绿茶的享受到茶香四溢的美好。
4. 适合快节奏生活:在忙碌的生活中,直接浸泡法让你随时随地都能泡一杯绿茶,缓解疲劳,提神醒脑。
三、如何进行直接浸泡法?
1. 准备工具:一杯、一壶水、茶叶。
2. 水温:绿茶适宜用80℃左右的沸水冲泡。
3. 茶叶用量:根据个人口味,一般每杯茶用3-5克茶叶。
4. 浸泡时间:绿茶的浸泡时间一般为2-3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整。
5. 倒茶:将冲泡好的绿茶倒入杯中,慢慢品味。
四、直接浸泡法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直接浸泡法要使用80℃左右的沸水?
答:绿茶的茶叶较为细嫩,使用过高的水温容易破坏茶叶的口感和营养成分。80℃左右的沸水能够较好地冲泡出绿茶的香气和口感。
2. 直接浸泡法能否泡多次?
答:直接浸泡法可以泡多次,但每次泡的时间要适当缩短,以保持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3. 直接浸泡法适合哪些绿茶?
答:直接浸泡法适合大多数绿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五、绿茶的保健功效
1. 抗氧化:绿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2. 提神醒脑:绿茶中的咖啡因能够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大脑活力,缓解疲劳。
3. 护胃养胃:绿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4. 降低血压:绿茶中的茶多酚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喝绿茶直接浸泡法,简单易行,让你随时随地都能品尝到茶香四溢的美味。快来试试吧,让绿茶为你的生活增添一份清新与活力!
工具 | 材料用量 | 水温 | 浸泡时间 | 保健功效 |
---|---|---|---|---|
一杯、一壶水、茶叶 | 3-5克茶叶 | 80℃左右 | 2-3分钟 | 抗氧化、提神醒脑、护胃养胃、降低血压 |
绿茶的冲泡方法
有关绿茶的冲泡方法
绿茶是我们祖先最早发现和使用的茶,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绿茶因其茶汤呈碧绿而叶底呈翠绿而得名。绿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就保留了85%以上,叶绿素保留了5%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其它茶要少,绿茶以形美色翠、香幽、味和、四绝著称,其中香型就有栗子香、豆花香、蛋白香等,而滋味则幽远而醇和,甘鲜而爽口,清人陆次云说:“茶真者,甘香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所以冲泡绿茶一定要掌握绿茶的特点,通过技法把绿茶的特点表现出来。
一、器具:簿瓷壶一把,公道杯一只,浅口小杯五只。
二、选茶:明前、雨前绿茶最为适宜。
三、冲泡步骤:
1、将沸水注入茶壶、公道杯。
2、将公道杯内的沸水注入小瓷杯内,再将沸水注入公道杯,降温备用。
3、倒掉瓷壶内的沸水,置茶入壶。
4、第一泡茶,将公道杯的温水注入壶内至满;倒掉小瓷杯内的温杯水,将沸水注入公道杯降温备用。
5、提壶出茶,均匀分置于五小杯内,请客品茶。
6、第二泡茶将公道杯的温水注入壶内续水,收取客人饮用杯,加水、温杯、倒掉、然后提壶出茶,均匀分置于五小杯内,请客品茶。
四、投茶量:瓷壶容量的1/5,多、少、浓、淡,可按客人喜好而增减。
五、水温、沸水温至80度至85度。
六、浸泡时间,第一泡一分钟,第二泡一分半钟(绿茶一般冲两泡)。
整个冲泡过程,非常简单,稍加训练,即可掌握,但要达到动作优雅,流畅自然、准确;茶汤鲜可口,则需假以时日,更需多冲泡,多品尝,多总结。
茶香飘逸乡间茶居
故乡饮茶的店铺,不叫茶馆叫茶居。乡人农闲之余,喜欢喝几盅茶,叔伯兄弟之间要寻觅某人,如果遍寻不见,必说:准是上茶居去了。如有要事去寻,十有八九在茶香飘逸、烟雾缭绕的茶居里找到。
乡间的茶居设在兴旺的老街上,门口人来车往,出出进进,煞是热闹。小时候随父亲到龙山墟的茶居饮茶,翻过一个小山丘,老远就闻到一阵阵沁人肺腑的茶香。走进茶居,只见茶桌一张挨着一张,人头涌涌,热气腾腾。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空桌子,刚坐下,伙计随着一声“来也”立马赶到。他左手提着一把紫铜茶壶。
右手捧着盛有茶叶的杯子,来到桌前放下茶杯,把茶叶倒进茶壶,须臾,再持一个装满开水的大紫铜水壶折回来,提起水壶往茶壶冲水,烟雾升腾之中,一壶红茶便冲好了,而桌面却干干净净的,滴水不溅。
乡间的茶居,尽管喝的都是红茶,但经滚烫的开水一泡,倒在白瓷茶杯里一闻一啜,倒也色香味俱全,于是慢悠悠地喝,喝浅了再冲,冲满了再喝。乡间的茶居冲水不需吆喝,茶壶里没水,只需拎起茶壶盖子搁置茶壶上,伙计在茶桌之间巡行,见到揭开盖子的茶壶,随即赶来冲水。慢慢的喝了几口热茶,我顿觉心通肺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周围的茶客聊天。年幼的我无耐性,嚷着要吃东西。父亲要了叉烧包、钵头糕,先让我吃,他仍恋恋不舍地喝茶,意犹未尽。
到茶居喝茶的大多是农民、匠人和乡镇小市民,不管是酷暑严寒,不管是刮风下雨,那些老茶客都赶早起床,准时到茶居。乡人把那些每天雷打不散泡在茶居的茶客唤做“茶虫”,他们把生命的一半时间都扔在茶居里。茶居何来这等魅力?细究起来,老茶客恋茶居,恋的其实非茶,而是茶居之氛围也。一张桌子,或三五人,或六七个,可聚可散,自由组合
新朋旧友,无亲无疏,只要你愿意,随你坐多久,只要你有肚量,随你灌多少。家里有了闲气,邻里有了是非,到了茶居,一杯又一杯地喝,一壶又一壶地灌,还真能把什么都冲洗得清清淡淡的。喝足喝够了,走出茶居门口,大家拍拍肩膀,道一声走好,又是一团和气。难怪乎乡村的茶居,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永远坐满了茶客,只缘坐在这样一种地方,真是茶有味,烟有味,人也有味。
茶盏的挑选有哪些讲究
茶盏该如何挑选呢?所谓美食不如美器。茶盏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盛名于世。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越窑及邢瑶是最为出名的。茶盏的形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口沿比较直。另一种是嫩口像喇叭一样。
现如今应该怎么挑选一款好的茶具呢?一般茶类当中以瓷器和陶器是最好的茶具,其次是玻璃茶具,最后是搪瓷茶具。瓷器传热不会与茶叶产生化学反应。沏出来的茶水也会更加的香。而陶瓷的雅致造型以及古朴的色泽被称为宜兴紫砂壶中的珍品。
每一件成品的瓷器如果外表都找不到什么差异,那么则表示此瓷器的釉色很稳定可大量的生产。
正统的诏安式茶艺欣赏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饮茶泡茶方式,而且所使用的茶具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认识下诏安式茶艺吧,诏安式属于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个小县城,是福建与广州接壤的县,与广东的泡茶方式可能会有点影响。
诏安式茶艺是福建闽南一带居民所特有的泡茶方式。它较为讲求泡茶的技术,因此皆以宜兴式标准单口茶壶,配上蛋壳杯来泡茶。
备茶﹕壶把方向与主泡者约呈45度角,将欲用之茶叶置于纸中,折叠包起后,以手压碎约一一三次,并依茶形整理出──碎、断、条三类,置于一侧备用。
烫壶﹕诏安式泡茶法是不绑壶盖的。先将壶盖斜置于壶身上,以热水一并烫过。烫壶最应注意的是其时效性的掌握,一般若控制恰当,壶壁刚好热透后,紧接着置茶,应可随即闻到被蒸散出来的茶香。
置茶﹕将适才在纸张上压碎的茶倒入壶中,需依﹕碎→断→条,由后下至前上,逐层置入。
时闻﹕由于是以烫杯时间的长短来掌握,所以每泡的’烫杯方式稍有不同。
第一泡﹕冲水时,需将热水沿着壶口,以一半在内,一半在外的方式冲入壶内。切勿直冲,以免水流过强破坏茶形而阻塞了流口的顺畅。
烫杯﹕杯内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双手各拿一个茶杯,以对杯方式将水倒入另两杯且旋转一两圈,从声音的清脆程度,可以立即分辨出杯子的造工精制与否,而烫杯动作之俐落灵巧更可表现出泡茶的手艺。
干壶:将壶底在茶巾上沾过,使不滴水以保持清净。
倒茶﹕在杯子之间,缓缓的轮流来回倒出,以使茶汤均匀,至茶流成滴即停。
奉茶﹕将茶送至桌中,请客人取其近者品茗。诏安式泡茶通常摆置四个杯子,若品茗者只有三人,便将第四杯倒与在座的长者或尊者。
第二泡﹕烫杯方式与第一泡略有不同的是,需将杯内注入热水至杯面呈表面张力,即将溢出为止,再以双手中指各轻拨杯子使其略倾,倒掉少许水,再以食、拇指拿起杯子,倒掉剩余的水。
第三泡﹕烫杯方式与第二泡不同的是,此泡以单手单杯轮流操作。三泡茶是诏安式所推荐的,因为第三泡以后的茶味不纯,且破坏味余韵故不取。
去渣﹕将壶底朝上,手执壶把,轻摇令茶渣自然倒出,最后,再冲入少许开水,摇晃壶身,将茶渣清出。
还原:清洁茶具,并归位还原。
更多地区式茶艺:
安化黑茶的茶艺烹煮法
黄山茶道
安吉白茶茶艺
简述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茶道连同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又无不受到禅文化的渗润,并形成“空寂”与“闲寂”的美学思想,今天仍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今天,茶与生活我就给大家简述日本茶道文化。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对我说,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经过四五个世纪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纪,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茶道,发展为草庵式的茶道,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这些年来,我多次出入茶室,感受到茶室的特殊韵味。草庵式茶室是原木结构、草葺人字形屋顶,内外均为土墙。窗框是苇编的,不镶玻璃,糊上白色的日本纸,一切保持原色,顺其自然。茶室都很狭窄,仅有二铺席乃至一铺席半的面积。但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作为茶室组成部分的庭园,叫做露地,地形细长,是进出茶室的必经之路。在前庭置石灯笼和踏脚石,底部和周围缀满苔藓。踏脚石由约7至15块的奇数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摆法顺其自然,以不引人注目为度。同时种植松、竹,日本人认为松是纯洁的表现,青竹是“清寂”的表现。茶室与露地相配合,营造出一种枯淡的气氛。
茶室室内的惟一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余白,这种余白不是作为简单的“虚”的“无”,而是一种充实的“无”,即用“无心的心”来填补和充实。也就是渗进了强烈的禅的“无中万般有”的艺术思想。不摆脱虚妄之念,是无法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的。比如画风,风本是无色,作为无色的色,在水墨画面却存在无限的色。有如清代画家金冬心所言:“能画一枝风有声”,以无声、无色而达到“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在柔和的线与色中潜藏着敏锐的禅机,不用禅的“心眼”是感受不到的。
壁龛内还置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小花瓣上点一滴水珠子,在茶室昏暗的光线下,像是散落的一颗珍珠,晶莹欲滴,托出一朵小花比百花更加生辉。
总之,草庵式茶室里里外外,与茶道的“空寂”的精神,以及“和敬清寂”的理想是完全协调一致的。正如南坊宗启的茶道书《南坊录》所说的:“一宇草庵二铺席,充满了空寂”。
;
绿茶的泡法 如何使用盖碗冲泡绿茶
茶具:盖碗、水方、公道杯品茗杯、茶仓、茶荷、茶匙、茶巾、随手泡。
水温:75℃。
投茶方法:采用下投法。
步骤:
①摆放茶具,按泡茶的顺序合理地将茶具摆放好。
②先用热水将盖碗温热。
③根据盖碗的大小,按照茶与容积1︰30的比例置茶。
④冲入沸水,浸泡2分钟。
⑤将盖碗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
⑥揭盖闻香。
⑦分茶入品茗杯饮用。
绿茶冲泡方法
沏泡诀窍
泡绿茶采用两种方法冲泡:一是上投法,它适用于外形紧结的高档名优绿茶,即先将摄氏75—85度的热水冲入杯中。二是下投法,先放茶叶后直接倒85度左右的热水,适合普通绿茶。
正确的泡绿茶饮用,能使口感更好,而且喝起来更加健康。泡茶有一定的讲究,尤其是水温。
一般的绿茶冲泡方法及注意事项
冲泡绿茶时,水温控制在80℃~90℃左右。若是冲泡绿茶粉,以40℃~60℃的温开水冲泡即可。份量是2公克绿茶粉配450毫升的白开水。
冲泡茶叶的第一泡不要喝,冲了热水后摇晃一下即可倒掉。
绿茶粉不可泡得太浓,否则会影响胃液的分泌,空腹时最好不要喝。
泡绿茶的三要素
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
1.茶叶用量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不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少食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工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饮,茶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有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4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2.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如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3.冲泡时间和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有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代,则难以泡出茶叶;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
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3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代,用茶少,冲泡时间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