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茶叶王国中,婺源绿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成为茶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婺源,感受那一片片绿叶带来的诗意。
一、婺源绿茶的历史与文化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有“茶乡”的美誉。婺源绿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婺源就已成为著名的茶叶产区。据《茶经》记载,婺源茶叶“色香味形俱佳,独步江南”。婺源绿茶以其“色绿、香郁、味鲜、形美”四大特点,被誉为“中国绿茶的皇后”。
婺源绿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婺源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当地茶农世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使得婺源绿茶的品质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二、婺源绿茶的品种与特点
婺源绿茶品种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婺源毛尖”、“婺源茗眉”、“婺源雨前”等。以下是对几种典型品种的简要介绍:
品种名称 | 特点 |
---|---|
婺源毛尖 | 茶叶呈细小毛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滋味鲜爽 |
婺源茗眉 | 茶叶呈长眉状,色泽翠绿,香气清雅,滋味醇厚 |
婺源雨前 | 茶叶呈细小卷曲状,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甘甜 |
婺源绿茶的特点如下:
1. 色绿:婺源绿茶色泽翠绿,叶底嫩绿,汤色清澈明亮。
2. 香郁:婺源绿茶香气浓郁,具有独特的兰花香、栗子香等。
3. 味鲜:婺源绿茶滋味鲜爽,回甘持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4. 形美:婺源绿茶外形匀长,挺直光滑,色泽翠绿,形态优美。
三、婺源绿茶的泡饮方法
泡饮婺源绿茶,首先要选用合适的茶具。一般选用紫砂壶、瓷壶、玻璃杯等。以下是一份简单的泡饮步骤:
1. 备具:准备好茶具、茶叶、热水。
2. 温壶:将茶壶用热水冲洗一遍,以去除茶具异味。
3. 投茶:将茶叶放入茶壶,一般以5克茶叶为佳。
4. 注水:将热水注入茶壶,以覆盖茶叶为宜。
5. 泡茶:等待片刻,让茶叶充分浸泡。
6. 出汤:将茶汤倒入茶杯中,可反复冲泡,直至茶汤变淡。
7. 品茶:品味婺源绿茶的色、香、味、形,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四、婺源绿茶的诗意
婺源绿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诗意。以下是一些关于婺源绿茶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品味其中的韵味:
1. 《咏婺源毛尖》
婺源毛尖色翠绿,兰花香里话江南。
一杯清茗心自得,诗意盎然入画图。
2. 《赏婺源茗眉》
婺源茗眉形如眉,色泽翠绿映碧空。
香气清雅入心脾,品味人生品茗中。
3. 《品婺源雨前》
婺源雨前茶味鲜,甘甜滋味入心田。
一杯香茗解千愁,诗意人生乐悠悠。
总结
婺源绿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茶友们心中的佳品。走进婺源,感受一片片绿叶带来的诗意,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美好。
关于婺源的优美诗句
1.求一篇关于描写江西婺源婺源印像之——思溪、延村第二天一大早浏览的便是思溪和延村了,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可一说起聊斋却兴奋度起来了,据说就是在思溪拍摄的。
所以在的浏览完其它的景点之后唯一的兴趣就是去看鬼神出没之的聊斋屋了。可惜没有印象中的烟雾缭绕和害怕的场面出现,这也难怪,许多的东西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本来这世界上的鬼神之说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答案,或许就如是说来,鬼神本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虽不是信鬼神之人,却也有点动容的那份午夜寂静中那份开门声。于是在那样的上午,好奇的摸着那一扇一扇古老的门楣,尔后“吱嘎”一声,门关上或开着,那份悠远和记忆,注定了层叠在脑海中。
呵,好像自己是太过于描述这份心理的向往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往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而去跳过一切的描述了。其实从“星江湾假日饭店”出门,直奔的就是延村,不过很感动的就是不敢奢求那种给我们带来惊喜和美丽的地方。
其实一进婺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也算是对自己语言贫乏的一个交代,事实上那份不容亵渎的美丽真的无法去用语言来形容,就如我们看到的大多的关于婺源的描述也只有介绍而已。一路上都是令人动容的美丽,就是我们不熟悉的那些小村落,在群山之间,在翠竹的掩映之下。
都尽现了徽派建筑的大气和细致,除了感叹就是感叹。早有一说婺源回来不看村,许是昨天才看过了李坑,对于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的徽派建筑已留下了很多的印象。
所以进入延村也没有多加感叹,倒是村口的耕地老黄牛留给人太多的印象,如此田园风光对于生活在尘世间的我们也只能说向往而已。据说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许是无缘,早已没有这所谓的一百多件大宅,也无法炮制当年由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室衣裳不湿那种境界了,不过走在其中,在踏着青石板上走路的艳羡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感觉到自己脚下的路许是有许多古人走过,或许那些闻名一时的徽商就如此的踏着这样的脚步进村出村的。
村中据资料介绍的现有的古屋也就56座,斑驳的墙壁,触摸它也就在触摸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此的心动和感慨当年它的气魄。思溪除了聊斋屋外感受颇深的就是村口的廊桥,小而精致,虽没有彩虹桥的美丽和大气,却也尽显了廊桥的特色,在廊桥静坐,确实有不想回去的冲动,想象这就是这么一座桥是不是有许多的新娘就是坐着轿子离开这里嫁入他村又或许是他村的女子就这么的嫁入这里为人妇。
也想象是否也有果敢的女子不受这里的约束就这么的顺着廊桥离开这里风雨他乡的寻求着幸福了,也许也就只能廊桥作证了,千百年来,谁还会记得谁是谁。也就在今日,许多这里的子女踏着廊桥走了出来,风雨异乡路的寻求自己的理想去了。
也总颇爱这里的流水清澈而透明,长年累月,生生不息的流淌着。却也总有一种冲动去下水玩一下,却也总怕自己玷污了这样一份美丽。
也许就只能放在心里想着就好了。其实这两个村中最为特色的就是那些砖雕木雕石雕了。
许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如此,高高的天井一般都是长方形,如此的中规中矩不容忽视。多为木架式结构,周围风火墙,只是地板有木质有石料,不过多为木质的,大多都属于明清建筑,不过只是小妖浊眼到现在没有看明白明清建筑之特点和分别。
只要留心,所有的建筑上的特色就是雕花,无论是屋顶的大梁或是门窗,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于其中。据说就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呵,可惜没有细数,不过就是由那个耐心也会就此看得眼花缭乱的。呵,不加以语言的描述了,现在的感觉就是语言贫乏,想不到最好的最美的语言去描述了。
遗憾中。
2.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花桥》,朝代:宋代,作者:岳飞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
十年争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译文:上下街连着有着“五里长街”的清华街,酒楼青色的帘子紧挨着花桥。
十年外出战争离愁倍增,满地的草木茂盛颜色更娇艳。2、《题婺源斋厅》,朝代:宋代,作者:许月卿六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
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译文:浓淡烟,云卷像画卷一样,江水很蔚蓝,船槁船橹一会深一会浅。
我乘着一叶扁舟如沐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旧日我所熟知的情况。3、《婺源溪行》,朝代:清代,作者:吴颢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
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也是那么清澈。
本想到黄州再来看风景的,然后小船底部传来浪花拍打的声音。4、《婺源县斋书事》,朝代:元代,作者:卢挚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
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
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译文:绿树及竹子掩映着清晨的太阳,坐着的时候听到了山上鸟的叫声。
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为之振奋精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客人亦不是外人,春景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
明天我将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过后天空已经放晴。5、《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朝代:明代,作者:汪广洋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
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
女子的嘴唇红润微微颤动,像刚喝了酒一般红艳。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
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3.婺源晒秋诗歌描述晒秋的诗文 1、婺源古村晒秋
【现代】罗湖湾
篁岭民居错落连,屋窗竹簟景争妍。
田间收获多秋晒,七彩农俗尽眼前。
译文:篁岭的民居错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竞相逞美,田里的收获多多来秋晒,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景尽在眼前呈现。
2、题朱绯塘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扩展资料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晒秋
4.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婺源的美景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
傍花随柳草长莺飞吹箫乞食春风风人春风和气
春光明媚春寒料峭春暖花开春色撩人鹅毛大雪
春和景明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晖寸草如登春台
秋月春花秋月春风皮里春秋暮云春树满园春色
丽藻春葩口角春风虎尾春冰寒木春华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春蚓秋蛇春意阑珊齿牙春色春蛙秋蝉
春诵夏弦春生夏长春深似海春山如笑春笋怒发
春色满园春树暮云春色撩人春葩丽藻春暖花开
春露秋霜春花秋月春和景明春风沂水春晖寸草
唇色满园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春笋怒发春蛙秋蝉春意盎然春意阑珊
春雨如油寸草春晖大地回春雨丝风片寻花问柳
寒木春华红情绿意红衰翠减阳春有脚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花红柳绿花香鸟语雨后春笋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枯木逢春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落花流水满园春色柳绿花红研桑心计
鸟语花香前目后凡秦晋之好阳光明媚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春梦无痕阳春白雪如坐春风春兰秋菊
四时八节桃红柳绿有脚阳春燕语莺啼
5.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写一段解说词 1.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延村民居的特点是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6.婺源晒秋诗歌描述晒秋的诗文 1、婺源古村晒秋【现代】罗湖湾篁岭民居错落连,屋窗竹簟景争妍。
田间收获多秋晒,七彩农俗尽眼前。译文:篁岭的民居错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竞相逞美,田里的收获多多来秋晒,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景尽在眼前呈现。
2、题朱绯塘【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zhidao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渔家傲·七夕立秋【宋】秦观七夕湖头闲眺望。回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
龙軿暗渡银河浪。二十年前今日况。
玄蟾乌答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
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扩展资料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晒秋。
7.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婺源的美景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傍花随柳草长莺飞吹箫乞食春风风人春风和气春光明媚春寒料峭春暖花开春色撩人鹅毛大雪春和景明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晖寸草如登春台秋月春花秋月春风皮里春秋暮云春树满园春色丽藻春葩口角春风虎尾春冰寒木春华大地回春春雨如油春蚓秋蛇春意阑珊齿牙春色春蛙秋蝉春诵夏弦春生夏长春深似海春山如笑春笋怒发春色满园春树暮云春色撩人春葩丽藻春暖花开春露秋霜春花秋月春和景明春风沂水春晖寸草唇色满园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笋怒发春蛙秋蝉春意盎然春意阑珊春雨如油寸草春晖大地回春雨丝风片寻花问柳寒木春华红情绿意红衰翠减阳春有脚雨后春笋虎尾春冰花红柳绿花香鸟语雨后春笋莺啼燕语口角春风枯木逢春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流水桃花轮扁斫轮落花流水满园春色柳绿花红研桑心计鸟语花香前目后凡秦晋之好阳光明媚燕语莺声如登春台春梦无痕阳春白雪如坐春风春兰秋菊四时八节桃红柳绿有脚阳春燕语莺啼。
8.有关婺源的解说词婺源——源出徽州
这是一片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山区,青山秀水间的灰墙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戏台让人仿若走进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四通八达的巷勾勒出中国这片最美丽的村落。
婺源,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它是江西省的一个县,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它隶属徽州1200年。
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今天安徽的休宁、歙县、绩溪、黟(YI)县、祁门和婺源六个县。所以,历代属于徽州的婺源,它的村落建筑和地域特色都烙有深刻的徽州印记,成为徽派文化的代表之一。“青山清水清泉,难得一方净土;徽俗徽建徽戏,自有千年古韵”,今天的婺源,依旧伸展着绵绵相连的山脉腰肢,将自己的臂膀深入黄山腹地,似乎在有意无意地表露着它对古徽州的怀旧姿态和一种天然的维系。
婺源境内多山,在西北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有一座鄣公山,从这里起源的一条河流叫婺水。因而婺水流经的地方,也就被人们称为婺源。婺水的干流由西北向东南蜿蜒,全长仅60多公里。婺水虽然很短,但大部分河段都可放运竹排,所以它是当地一条重要的水上经济通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婺源就属于“吴楚分源”之地,即吴国和楚国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分界地。而婺源县境内最高的大彰山,恰好就是“吴楚分源”的屋脊,从这里向吴国走,岭下便是今天安徽休宁县的樟前村,而由此奔往楚国,便到了婺源的虹关村。
地处皖南山区的婺源,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官宦士族躲避战乱、归隐自然的落脚之地。公元4世纪初的晋代、9世纪末的唐朝末年和12世纪的南宋年间,三次来自中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皖南山区开始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村落。
然而,此地山多地少,尤其是婺源,人们形容它是“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移民越来越多,耕地却越来越少。到了明清时期,很多人为了谋生而外出经商,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州商帮,徽商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回流到家乡,用来置田地,筑豪宅,修街巷,建祠堂,而崇山峻岭又阻隔了历年战火的硝烟,把这一个个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落原汁原味地留与后人惊诧和感叹
婺源绿茶的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五代,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顾诸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婺源的谢源茶,已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新广安录》记载,由于婺源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了减免茶税的优惠待遇。
古代婺源绿茶产量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茶价、税率和总税值推算。据推算,婺源绿茶产量在宋代已达万担,明代为六至七千担左右,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已达二万道,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60千克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加工的茶叶,婺源年产毛茶当时预计在五万担以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朱美予《中国茶叶》记:“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与陆羽的《茶经》、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其在书中写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2013年,婺源县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打造“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力争通过八年的努力实现全县“从做普通茶到做有机茶、从绿茶之乡到好茶之乡”的转变。
2016年,“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全县涉茶人员达22万之多。
2018年,婺源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升至5000万元,并计划筹措5亿元茶产业引导基金,实施茶业振兴战略。
婺源绿茶是婺源的特产之最为何这么说
由于婺源处处是景,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观光旅游,但是很对外地游客对于婺源的特产却毫无所知,面对大同小异的街边特产店无所适从,其实到婺源旅游买上几包婺源绿茶送给亲友或者自己饮用,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婺源绿茶是婺源特产之最,也是中国有机绿茶的佼佼者。
一、婺源绿茶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婺源绿茶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122号
保护范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产品标准编号:DB36/T752-2013
婺源绿茶,产自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这里山青水秀,峰峦耸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茶飘香”,自古就被誉为“茶乡”。“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是婺源绿茶显著的特征。
二、婺源绿茶生长的地理环境:最美乡村钟灵毓秀
婺源县位于北纬29°01′-29°35′,东经117°22′-118°11′,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所环抱,森林覆盖率近85%,“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青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是婺源显著的气候特点,茶树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内含物的形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婺源绿茶的高品质与独特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婺源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儿茶素指数为全国同类茶叶最高。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内现有茶园面积1.14万余公顷,茶叶年产量达1.12万余吨,茶叶年加工贸易量4.2万余吨,年产值达16.2亿元。(此数字似有矛盾之处,需要认真核实。)
三、婺源绿茶文化背景:“茶仙”释理方婆遗风
说起茶叶,婺源人自然就会想起心中永远感念与感激的两个婺源人。
五代时期,婺源浙源乡村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方婆,常年在浙岭岭头结茅庐,汲山泉,煮绿茶,方便过往行旅饮用,不取分文。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上,过往路人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6米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
方婆故事对婺源民间风俗影响深远,成为婺源民间推崇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征,广泛影响教育着后人。这里的乡民沿袭着方婆遗风,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乡民常在乡村的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成为婺源茶文化的精神传承者。也就是从五代开始,方婆遗风逐渐在婺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饮茶习俗与用茶风俗。
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味,茶礼、茶俗蔚然成风。婺源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若贵客到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要吃“粿子茶”,即用茶、糖果、瓜子等同时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浅茶满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以免茶、酒倒得过浅显主人心意不诚,倒得过满而有主视客粗俗之嫌。
婺源风俗中也有许多与茶有关,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日在亲朋宾客目前冲泡,敬公婆和宾客。茶,已成婺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婺源人朱熹,则是一生嗜茶爱茶,晚年自称“茶仙”。八百多年前,他从福建回家乡婺源扫墓时,不仅把武夷岩茶苗带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余株,还把老屋更名为“茶院”,并作了《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朱熹是理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以茶论道传理学,把茶视为中和清明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他曾借品茶喻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语类?杂说》)他认为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其所谓“理而后和”,认为“理”乃是自然界严实的规律,是社会人际关系严格的礼仪。“理”是“和”的前提,有理才有和。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这是朱子对茶之“礼”的思想升华。
朱子讲学亦常以茶喻学。宋代煎茶仍然沿袭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而仿茶味。朱熹对学生说,治学有如此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朱子经类》)他认为对理学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流派所迷乱。朱子巧妙运用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
婺源是朱子的故里,朱子理学在此间影响深远。自南宋以下,婺源儒学盛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婺源人奉行朱子《家礼》,尤重礼仪,作为待人的茶礼因而更为讲究。婺源茶道就深深地烙上了朱子思想与婺源淳朴民风的印记,充分体现“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精神,并以“文士茶”、“农家茶”、“富室茶”细分,彰显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四、婺源绿茶文化积淀: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
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一百多年后,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