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我国国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众多茶类中,圆炒青绿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茶文化中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炒青绿茶的魅力所在。
一、圆炒青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圆炒青绿茶,又称圆炒青,起源于我国浙江省的杭州市。据传,早在唐代,圆炒青绿茶就已经开始种植。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圆炒青绿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表格:圆炒青绿茶的发展历程
时间 | 地点 | 事件 |
---|---|---|
唐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圆炒青绿茶开始种植 |
宋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圆炒青绿茶开始传入宫廷,成为贡品 |
明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圆炒青绿茶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形成独特的炒青技艺 |
清代 | 浙江省杭州市 | 圆炒青绿茶成为我国绿茶的代表品种,远销海外 |
现代 | 全国各地 | 圆炒青绿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繁多,口感丰富 |
二、圆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
圆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采摘:圆炒青绿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采摘时间一般在春季。
2. 杀青:将采摘的茶叶放入杀青机中,通过高温杀灭茶叶中的酶,保持茶叶的绿色。
3. 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使茶叶卷曲成团,增加茶叶的香气。
4. 炒青: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炒青机中,通过高温炒制,使茶叶进一步卷曲,形成独特的圆状。
5. 干燥:将炒青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去除多余水分,使茶叶更加紧实。
表格:圆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步骤
步骤 | 描述 |
---|---|
采摘 | 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叶 |
杀青 | 通过高温杀灭茶叶中的酶,保持茶叶的绿色 |
揉捻 | 将茶叶揉捻成团,增加茶叶的香气 |
炒青 | 通过高温炒制,使茶叶进一步卷曲,形成独特的圆状 |
干燥 | 去除多余水分,使茶叶更加紧实 |
三、圆炒青绿茶的品种与特点
圆炒青绿茶品种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以其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2.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东山、西山地区,以其“卷曲如螺,香气浓郁”而著称。
3.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市,以其“白毫披身,香气清幽”而闻名。
表格:圆炒青绿茶的品种与特点
品种 | 产地 | 特点 |
---|---|---|
西湖龙井 | 浙江省杭州市 | 色翠、香郁、味鲜、形美,具有“四绝”特点 |
碧螺春 | 江苏省苏州市 | 卷曲如螺,香气浓郁,汤色清澈明亮 |
黄山毛峰 | 安徽省黄山市 | 白毫披身,香气清幽,汤色清澈明亮 |
四、圆炒青绿茶的冲泡与品鉴
冲泡圆炒青绿茶,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瓷杯,水温控制在80℃左右。将茶叶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稍作浸泡,待茶叶舒展后即可品鉴。
表格:圆炒青绿茶的冲泡与品鉴方法
步骤 | 描述 |
---|---|
选具 | 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瓷杯 |
水温 | 控制在80℃左右 |
茶叶 | 放入适量的茶叶 |
冲泡 | 加入热水,稍作浸泡 |
品鉴 | 观察茶叶舒展,品尝茶汤滋味 |
五、圆炒青绿茶的养生功效
圆炒青绿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以下养生功效:
1. 抗氧化: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2. 降血压:茶叶中的茶碱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3. 助消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4. 提神醒脑: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
圆炒青绿茶作为我国茶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茶友的喜爱。让我们一起品味圆炒青绿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吧!
绿茶的特点–炒青
绿茶,属不发酵茶,特点是绿汤、绿叶。根据杀青方式和最终干燥方式的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
绿茶的特点–炒青
(1)炒青绿茶
用锅炒的方式进行干燥而制成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又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的不同,有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和特种炒青之分。
长炒青它的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润绿,香气高鲜,汤色明绿,滋味浓爽,叶底嫩绿明亮。各种长炒青由于各地茶树所处的生态条件不一,炒制技术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除具有炒青绿茶的一般特征外,又有各自的地区品质特征。
圆炒青它的品质要求:颗粒圆紧。圆炒青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要求颗粒圆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香醇味浓,汤色明绿、明亮;叶底匀嫩、明亮。因产地不同,品质又不尽相同。
扁炒青它的品质要求:扁平光滑。因制法不同,品质特征也有差异。
特种炒青它是在制造过程中,虽以炒为主,但因采摘的原料细嫩,为了保持芽叶完整,最后当成品茶快干燥时,改为烘干而成。名茶有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南京雨花茶等。
(2)烘青绿茶
它是以烘焙方式进行干燥制成的绿茶。除了部分烘青名优绿茶直接供消费者品饮外,多数烘青绿茶,主要通过精制后,用来作为窨制花茶的茶坯。
一般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直,色泽深绿有润。冲泡后,香气清新,滋味鲜醇,汤色清明,叶底明绿。
精制后的烘青绿茶的品质特点:条索紧结细直,平伏匀称,色泽深绿油润。冲泡后,香气较醇,汤色、叶底显黄。精制茶经过鲜花窨制后,外形与精制茶基本相同。但其内质,特别是香气发生了较大变化,香型依鲜花品种而异,均具有明显花香,香气鲜灵,清高纯正。另外,滋味由鲜爽变为浓厚,涩味减轻而苦味略增;干茶、茶汤、叶底都略黄
(3)蒸青绿茶
它是用高温蒸汽杀青而制成的,这是我国古代茶叶制作的一种工艺。唐代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如日本的玉露茶、玉绿茶、等都是采用蒸汽杀青制作的。而我国自明代起,已改用锅炒杀青,很少用蒸青的。蒸汽杀青与锅炒杀青相比,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具有“三绿”风格: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叶底青绿。但香气较闷,涩味较重。
(4)晒青绿茶
它是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晒干而成,主要产于:中南、西南地区,其茶树呈乔木型,茶树叶粗老,主要用于制作黑茶的原料。
本文转自:茶叶网
炒青绿茶有哪些
炒青绿茶有眉茶、信阳毛尖、蒙顶甘露、珠茶、碧螺春、西湖龙井等。
1、眉茶:眉茶,属绿茶类珍品之一。外形条索紧结、匀整、灰绿起霜、油润、香高味浓。因其条索纤细如仕女之秀眉而得名。
2、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3、蒙顶甘露:蒙山茶主要产于蒙山山顶,故被称作“蒙顶茶”。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地的蒙山。蒙顶甘露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绿茶的代表。
4、珠茶:珠茶,是“圆炒青”的一种,又称“平炒青”,因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而得名,精制成出口茶称珠茶或称“平绿”。珠茶主要产于绍兴、余姚、嵊州、新昌、鄞州、上虞、奉化、东阳等县。
5、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又称“洞庭碧螺春”。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6、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炒青绿茶优点:因绿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烘青绿茶优点: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烘青绿茶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
缺点比较:
1.汤色:烘青较炒青浅绿
2.滋味:炒青口味重于烘青,烘青较醇爽于炒青
3.香气:烘青以清香幽雅,炒青清香高锐,以粟香为好
4.叶底:烘青较炒青完整
拓展资料:炒青外形:条索紧结、锋苗显,色泽灰绿光润,内质:香气高板栗香显,滋味浓收敛性强,汤色、叶底黄绿欠亮。
烘青外形:条索较紧结,白毫显色泽墨绿润,内质:香气清纯豆香,滋味浓醇鲜爽,汤色绿亮明净,叶底黄绿芽叶完整。
炒青:安徽屯炒青、舒炒青、江西饶炒青、浙江遂炒青、温炒青、湖南湘炒青。
炒青绿茶因绿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
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贸易上审评眉茶品质,常采用法定的茶叶实物标准样为对照依据,一般采用比准高、“低”、“相当”的三个档次定级定价。
烘青:干燥时采用烘焙烘干过程由于不齐整性,作用只是提及干缩,所以烘青条索比较粗松,表面显露皱纹紧卷度较差体积较大,显毫墨绿光润,内质香气清正,不及炒青香高滋味醇,清澈叶底完整,深绿稍黄,毛茶加工为窨制花茶茶坯。
直接烘干的茶叶称为烘青绿茶。烘青绿茶是用烘笼烘干的,烘青绿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炒青绿茶,百度百科词条:烘青绿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