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炎,很多人都会选择喝绿茶来解暑降温。但是,你是否曾经想过,七八月还有绿茶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探索夏季绿茶的奥秘。
一、七八月还有绿茶嘛?
答案是:当然有! 虽然夏季是茶叶生产的淡季,但绿茶的产量依然不少。而且,夏季的绿茶有着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夏季消暑降温的最佳选择。
二、夏季绿茶的特点
1. 香气浓郁:夏季的绿茶,香气更加浓郁,具有独特的果香、花香,让人陶醉。
2. 口感清新:夏季的绿茶口感清新,喝起来让人感觉神清气爽,非常适合消暑。
3. 营养价值高:夏季的绿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疲劳、降脂等功效。
三、夏季绿茶的种类
1. 龙井茶:龙井茶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杭州西湖地区。龙井茶的特点是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鲜爽。
2. 碧螺春:碧螺春产于江苏太湖地区,其外形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香气清新,口感甘甜。
3. 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地区,其外形细嫩如毛,色泽翠绿,香气清新,口感鲜爽。
4. 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其外形扁平如瓜,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鲜爽。
四、夏季绿茶的冲泡方法
1. 水温:夏季冲泡绿茶,水温控制在80℃左右为宜。
2. 茶叶与水的比例:一般而言,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50。
3. 冲泡时间:第一泡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为1分钟,以后每泡增加30秒。
五、夏季绿茶的饮用禁忌
1. 空腹不宜饮茶:空腹饮茶容易导致胃酸过多,影响胃黏膜。
2. 睡前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影响睡眠。
3. 饮茶过量:过量饮茶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失眠等不良反应。
六、夏季绿茶的营养价值
营养成分 | 含量 | 功效 |
---|---|---|
茶多酚 | 20-30% | 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 |
氨基酸 | 2-5% | 增强免疫力、抗疲劳 |
维生素 | 0.5-1% | 维持身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 |
矿物质 | 2-5% | 补充人体所需矿物质 |
七八月还有绿茶嘛?答案是肯定的。夏季的绿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是消暑降温的最佳选择。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夏季绿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尽情享受夏季绿茶带来的美好时光。
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较为熟悉的茶莫过于绿茶、红茶、白茶等,茶也以其清澈甘甜、润喉下火的功效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喜爱和追捧。
话又说了回来,我们知道的茶都是常见的茶,那么其中鲜少出现在视野之中但又非常好喝的茶,你有了解过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3种鲜有人知晓但又馥郁芬芳的茶,相信看完你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1、梅子箐古树茶
梅子箐来自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云南省临沧市一个小山村,海拔1800米以上。
正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地理环境条件,才得以孕育出具有独特梅花香气的梅子箐。
梅子箐给人一种“沉睡于高原原生态的冰甜美人”的感觉,傲立高原,即是“雪山的傲梅”。
梅子箐淡雅幽香,细腻醇厚,这股香味在普洱干茶和茶汤中是见惯不惊的。
但是奢侈的地方在于梅子箐那冰冰凉凉的梅花香,开口品尝,香气纯正,一股类似冰糖葫芦的糖香悄无声息侵占整个口腔,茶韵十足。
独具一格的梅花香气有意无意的撩拨着舌尖,香气使人流连忘返,莫名生出一股久违、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高海拔的原生态环境铸就了梅子箐古树茶的自然原味。独特的香型和饱满的质感,再加上通透的汤色和厚实的叶底。地处高原没有污染物的侵害。
梅子箐已然有足够的理由让众多爱茶之人爱不释手。
2、白云春毫
白云春毫,比较小众的一款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汤池、柯坦、万山等16个镇的低山丘陵地区,少量分布在山地榜田。
白云春毫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润,形似雀舌,造型具有名茶特色。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匀称一致,嫩绿明亮。
虽然小众冷门,但这并不代表茶叶的质量就不在线。
相反,白云春毫的味道是极好的,茶叶从外观看起来没有那些名茶好看,但是泡起来平常,味道香醇浓厚却又不会让人生腻。
此外,白云春毫还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
白云春毫的主要种植园区位于庐江县大别山余脉,这里的生态环境优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种植园区远离工矿区和铁路、公路干线,没有污染源。
为优良茶源的培育和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3、凤凰单丛
凤凰单丛茶出产于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得名。
凤凰单丛茶成茶素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有诗云“愿充凤凰茶山客,不作杏花醉里仙”,正是形容凤凰单丛。
匀整挺直、油润有光的外形特色;优雅清高、浓醇清香的自然花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回甘的滋味;橙黄、清澈明亮的汤色;青蒂绿腹红镶边的叶底和极耐冲泡的底力,构成凤凰单丛茶特有的色、香、味特点。
凤凰单丛茶品质区别于其它产地单丛茶之处的关键就是“山韵”。
冲泡清香持久,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即为其独特的山韵。
究其原因,离不开三个必备条件:一是优越的生态条件;二是良好的茶树品种资源;三是精湛的采制工艺。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3款冷门但是味道非常好的茶叶了,它们拥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各有千秋。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对茶的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潮州工夫茶诗句
1.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1.有关工夫茶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这种流行于潮汕一带的品茶风尚,以其雅洁的茶具、精美的冲泡技艺,带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一些名人、学者纷纷赋诗写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美好的回忆。
像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62年来到广东汕头,品尝了工夫茶之后,便吟出“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现代著名女学者冼玉清教授也对工夫茶发出”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的赞美。茶灶陈恭尹(清)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舟茗陈王猷(清)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枪新辨味,最是武夷精。工夫茶陈檗仁(清)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种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
焴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先点头。
咏工夫茶陈坤(清)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潮州春思丘逢甲(近代)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嘴(凤凰水仙),来试湖山处女泉。
潮汕工夫茶歌张华云(当代)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〇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2.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简介】: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工夫茶冲泡的考究】: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潮汕工夫茶(一)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
3.麻烦大家帮我找关于潮汕工夫茶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工夫茶的起源】: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工夫茶的影响】: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
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关于《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溧阳市社渚阿林-溧阳文学)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5.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楼主你好【工夫茶简介】: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工夫茶冲泡的考究】: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潮州工夫茶(一)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
6.请问潮汕工夫茶的冲法有那些俗语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套精致的程序,因而有学者称“潮洲工夫茶”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佳。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从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绞只炭,其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上品的橄榄核炭,是以橄榄核入窑窒烧,所成之炭用于烧水,焰火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现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气之类简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档的茶座才会用“活火”烧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体相同,但精粗有别。常用器皿有:
l、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例,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2、盖瓯。形如仰钟,有上盖、茶垫。盖瓯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口阔,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权宜用之。
3、茶杯。以薄、洁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
8、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
9、红泥火炉。红泥火炉,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
10、砂铫。俗名“茶锅仔”,轻巧美观。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锡罐。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
13、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4、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候其火硕(老),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称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洗茶”,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应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以去其散坠余沫并使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这时是洒茶的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