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绿茶发展历程(婺源绿茶的历史)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自古就是“茶乡”之一。这里的绿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成为了中国茶叶市场上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婺源绿茶的发展历程,感受这一绿色瑰宝的魅力。

一、婺源绿茶的起源

婺源绿茶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婺源就盛产茶叶。据史料记载,当时婺源茶已经成为朝廷贡品。宋代,婺源绿茶更是声名鹊起,被誉为“江南第一茶”。

二、婺源绿茶的发展历程

1. 唐代:贡品之始

唐代是婺源绿茶的起始阶段。当时,婺源茶以品质优良、口感独特而闻名,成为了朝廷贡品。据《茶经》记载,婺源茶“叶细色翠,汤清香滑,味甘而长”。

2. 宋代:江南第一茶

宋代,婺源绿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婺源茶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宋代诗人苏轼曾赞美婺源茶:“春风化雨,茶香四溢,江南第一茶,婺源独占鳌头。”

3. 明清:茶叶贸易兴盛

明清时期,婺源茶叶贸易兴盛。茶叶成为了婺源的主要出口商品,远销海外。据《婺源县志》记载,当时婺源茶出口量达到了“日以数千斤计”。

4. 近代: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婺源绿茶面临着诸多挑战。婺源茶农们始终坚守着对茶叶的热爱,不断传承与创新。他们改进了种植技术,提高了茶叶品质,使婺源绿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5. 当代:品牌崛起

当代,婺源绿茶进入了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婺源茶叶品牌纷纷崛起,如“婺源毛尖”、“婺源红茶”等。这些品牌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三、婺源绿茶的特点

婺源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成为了绿茶中的佼佼者。以下是婺源绿茶的几个特点:

1. 色泽翠绿

婺源绿茶的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宛如翡翠。

2. 香气浓郁

婺源绿茶香气浓郁,汤色清澈明亮。

3. 口感甘醇

婺源绿茶口感甘醇,回味悠长。

4. 健康养生

婺源绿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抗疲劳等保健作用。

四、婺源绿茶的未来

面对未来的发展,婺源绿茶将继续秉承传统工艺,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婺源茶叶品牌也将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市场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这一绿色瑰宝。

五、总结

婺源绿茶,这一千年古韵中的绿色瑰宝,承载着婺源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未来的日子里,婺源绿茶将继续传承与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让我们共同期待,婺源绿茶的美好明天!

发展阶段 时间 主要事件
唐代 唐朝 婺源茶成为朝廷贡品
宋代 宋朝 婺源茶被誉为“江南第一茶”
明清 明清时期 婺源茶叶贸易兴盛
近代 近代以来 婺源茶农们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当代 当代 婺源茶叶品牌崛起

(注:以上表格仅为示例,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婺源绿茶的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五代,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顾诸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婺源的谢源茶,已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新广安录》记载,由于婺源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了减免茶税的优惠待遇。

古代婺源绿茶产量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茶价、税率和总税值推算。据推算,婺源绿茶产量在宋代已达万担,明代为六至七千担左右,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已达二万道,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60千克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加工的茶叶,婺源年产毛茶当时预计在五万担以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朱美予《中国茶叶》记:“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与陆羽的《茶经》、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其在书中写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2013年,婺源县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打造“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力争通过八年的努力实现全县“从做普通茶到做有机茶、从绿茶之乡到好茶之乡”的转变。

2016年,“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全县涉茶人员达22万之多。

2018年,婺源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升至5000万元,并计划筹措5亿元茶产业引导基金,实施茶业振兴战略。

茶| 婺源绿茶简史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会把一切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之一。

有“红绿黑白黄”五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

婺源位于中国传统绿茶产区的金三角中心,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寒暑温度分明,加之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具有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

所以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书中所提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

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

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谢源茶”列为全国的“六大绝品”之一。

明嘉靖年间,县人汪宏(时任吏部尚书)以本县大畈灵山茶进贡皇帝,获得皇帝钦赐的“金竹峰”金字匾额,被列为贡品。

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以“中国绿茶”为名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

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清廷农工商部南京举办的劝业会上,思口龙腾村俞杰然创办的“祥馨永”茶厂精制的珠兰窨花茶被选为展品获金奖,江湾晓起村汪晋和创办的“汪晋和”绿茶获一等奖。

民国四年(1915)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婺源绿茶展出并获得多个一等奖奖项(思口龙腾村俞祥馨“协和昌”,段莘裔官村汪益“益芳”,思口延村金氏“鼎盛隆”)和二等奖(江湾晓起村“汪晋和”)。

1995年底武口茶场与溪头乡茶厂的茶产品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检测认证开始试水有机茶的出口贸易。

1996年5月婺源大鄣山“云雾茶”获得中国首批8个绿色食品AA级名单中,唯一的茶类产品绿色食品证书。

1997年起,根据欧盟有机法规2092/91,连续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CS认证,依照日本、美国、瑞士有机法,通过日本JAS、美国NOP、瑞士BIOSUISSE有机认证。

1999年8月婺源绿茶荣获中国 99昆明世博会金奖。

2000年,婺源有机茶农协会申请并加入了“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 FLO),成为我国第一个加入 FLO的协会。( FLO创立于1997年,作为广受认可的国际标准认证组织及公平贸易标签发行团体,FLO在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期检验及认证多种产品。)

2005年8月1日,为提升婺源绿茶的综合竞争力,失落了半个多世纪的“婺源绿茶”承载着历史与荣誉,作为商标正式启用,数十个婺源绿茶品牌有了统一的身份标识!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9月15日婺源荣获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及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成为江西省首个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茶叶出口创汇位居全省第一。

2018年,婺源绿茶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婺绿”的发展也进一步注入了活力。

2019年5月,婺源大鄣山有机茶园在意大利被授予“卡洛·斯卡帕国际园艺奖”,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此殊荣,有效传递了婺源绿茶“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

另据国外资料显示,早在 1935年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出版的世界茶史巨著《茶叶全书》中就称

这就是曾经被海内外各国友人心心念念的中国好茶——“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汤色澄清而滋润”的婺源绿茶啊!

2020年3月16日第二届婺源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花田茶会》

《中国一分钟·婺源绿茶》

本文经一叶徽州收集整合编辑后发布

部分图片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无法溯源·侵删

婺源绿茶是婺源的特产之最为何这么说

由于婺源处处是景,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观光旅游,但是很对外地游客对于婺源的特产却毫无所知,面对大同小异的街边特产店无所适从,其实到婺源旅游买上几包婺源绿茶送给亲友或者自己饮用,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婺源绿茶是婺源特产之最,也是中国有机绿茶的佼佼者。

一、婺源绿茶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婺源绿茶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122号

保护范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产品标准编号:DB36/T752-2013

婺源绿茶,产自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这里山青水秀,峰峦耸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茶飘香”,自古就被誉为“茶乡”。“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是婺源绿茶显著的特征。

二、婺源绿茶生长的地理环境:最美乡村钟灵毓秀

婺源县位于北纬29°01′-29°35′,东经117°22′-118°11′,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所环抱,森林覆盖率近85%,“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青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是婺源显著的气候特点,茶树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内含物的形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婺源绿茶的高品质与独特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婺源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儿茶素指数为全国同类茶叶最高。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内现有茶园面积1.14万余公顷,茶叶年产量达1.12万余吨,茶叶年加工贸易量4.2万余吨,年产值达16.2亿元。(此数字似有矛盾之处,需要认真核实。)

三、婺源绿茶文化背景:“茶仙”释理方婆遗风

说起茶叶,婺源人自然就会想起心中永远感念与感激的两个婺源人。

五代时期,婺源浙源乡村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方婆,常年在浙岭岭头结茅庐,汲山泉,煮绿茶,方便过往行旅饮用,不取分文。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上,过往路人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6米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

方婆故事对婺源民间风俗影响深远,成为婺源民间推崇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征,广泛影响教育着后人。这里的乡民沿袭着方婆遗风,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乡民常在乡村的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成为婺源茶文化的精神传承者。也就是从五代开始,方婆遗风逐渐在婺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饮茶习俗与用茶风俗。

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味,茶礼、茶俗蔚然成风。婺源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若贵客到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要吃“粿子茶”,即用茶、糖果、瓜子等同时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浅茶满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以免茶、酒倒得过浅显主人心意不诚,倒得过满而有主视客粗俗之嫌。

婺源风俗中也有许多与茶有关,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日在亲朋宾客目前冲泡,敬公婆和宾客。茶,已成婺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婺源人朱熹,则是一生嗜茶爱茶,晚年自称“茶仙”。八百多年前,他从福建回家乡婺源扫墓时,不仅把武夷岩茶苗带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余株,还把老屋更名为“茶院”,并作了《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朱熹是理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以茶论道传理学,把茶视为中和清明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他曾借品茶喻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语类?杂说》)他认为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其所谓“理而后和”,认为“理”乃是自然界严实的规律,是社会人际关系严格的礼仪。“理”是“和”的前提,有理才有和。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这是朱子对茶之“礼”的思想升华。

朱子讲学亦常以茶喻学。宋代煎茶仍然沿袭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而仿茶味。朱熹对学生说,治学有如此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朱子经类》)他认为对理学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流派所迷乱。朱子巧妙运用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

婺源是朱子的故里,朱子理学在此间影响深远。自南宋以下,婺源儒学盛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婺源人奉行朱子《家礼》,尤重礼仪,作为待人的茶礼因而更为讲究。婺源茶道就深深地烙上了朱子思想与婺源淳朴民风的印记,充分体现“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精神,并以“文士茶”、“农家茶”、“富室茶”细分,彰显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四、婺源绿茶文化积淀: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

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一百多年后,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

    本文地址:https://www.chayejidi.com:443/lvcha/5927.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