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众多茶叶中,坦洋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受到了茶友们的喜爱。坦洋绿茶的价格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为大家解析坦洋绿茶的价格之谜。
一、坦洋绿茶简介
坦洋绿茶,产于福建省福安市,属于绿茶类。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坦洋绿茶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叶底嫩绿。其品质优良,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二、坦洋绿茶价格影响因素
1. 产地:坦洋绿茶的产地主要在福建省福安市,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坦洋绿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产自福安市的坦洋绿茶价格相对较高。
2. 品种:坦洋绿茶的品种繁多,如坦洋毛尖、坦洋银针等。不同品种的坦洋绿茶,其价格也有所差异。
3. 采摘时间:坦洋绿茶的采摘时间分为春茶、夏茶、秋茶三个季节。一般来说,春茶的品质最好,价格也相对较高。
4. 加工工艺:坦洋绿茶的加工工艺复杂,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加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价格。
5. 市场供需:市场供需关系也是影响坦洋绿茶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价格自然会上涨。
三、坦洋绿茶价格表
以下为2023年坦洋绿茶部分价格表,仅供参考:
品种 | 春茶价格(元/50克) | 夏茶价格(元/50克) | 秋茶价格(元/50克) |
---|---|---|---|
坦洋毛尖 | 200-300 | 100-150 | 80-120 |
坦洋银针 | 300-500 | 200-300 | 150-250 |
坦洋翠芽 | 150-250 | 100-150 | 70-100 |
坦洋香螺 | 200-300 | 150-200 | 100-150 |
四、购买坦洋绿茶的注意事项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坦洋绿茶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如大型茶叶市场、知名茶叶品牌等,以确保茶叶的品质。
2. 观察茶叶外观:优质坦洋绿茶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购买时,要仔细观察茶叶的外观。
3. 了解产地和品种:不同产地和品种的坦洋绿茶,其价格和品质也有所差异。在购买时,要了解清楚。
4. 询问价格:在购买时,要询问清楚茶叶的价格,避免被不良商家坑骗。
坦洋绿茶作为一种优质的茶叶,其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购买时,我们要综合考虑产地、品种、采摘时间、加工工艺和市场供需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坦洋绿茶。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坦洋工夫的故事与传奇
坦洋工夫颇具传奇意味,其诞生过程,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传奇版本,已知的有两种:一、雍正版,二、咸丰版。
具体分述如下:
其一,雍正版: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的,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这位热心的买办大人,还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其二,咸丰版: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的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在民国以前,载重量一吨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相传在明初,坦洋村有个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因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把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此后茶商络绎不绝,人村求市,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坦洋工夫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制作流程是:先让采摘回来的鲜叶挥发掉一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经过萎凋后,接下来是揉捻,把茶叶搓揉成条状,使其流出茶汁,加速酶促氧化;发酵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在酶的作用下,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缩合、形成红茶固有的色、香、味特征;最后是干燥,在热能作用下,终止酶促氧化,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散发臭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然后经过复火、滚筒、圆筛,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碎末片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再将各路装成品拼配匀堆后装箱。以坦洋莱茶鲜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工夫红茶,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坦洋工夫以其形质兼美而位居福建三大工夫茶(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的畅销,奠定了当时坦洋村作为闽东茶叶集散地的重要地位。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有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以想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桂香山记》云:“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字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它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岭下村的庄稼大户们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当时外商做生意多采取放“贷款”的形式,每年旧历二月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国商家领取“茶银”。茶银用桶装,每桶一千元;春初,从外国人手里运进一船的白银,春末秋后再给他们运去一船的茶叶。当时民谚说:“国家举,乌(茶)换白;国家败,白换乌(鸦片)”,指的就是用茶叶换白银、还是用白银换鸦片贸易一事。民谣云:“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茶季,坦洋村几乎成了茶叶的海洋。与茶行主街道平行,由三座拱桥连接起来的对岸商业街,开设有瑞记酱行,鱼货行,南京杂……各种铺面挤挤挨挨,热闹非凡。戏园子、饭馆、旅店在这块狭窄而繁华的土地上亦触目可见。民谣:“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毫不夸张地描绘了各街区景象。
坦洋街区有70多家财主,为了保护人丁和财产的安全,从上桥头人口处开始,绕过后门山,筑起了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街头,街中、街尾、后门山、每道栅栏门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楼。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多人。坦洋村遗存的古建筑,为人们追溯坦洋当年的繁华提供充分的物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同年开始改制烘青绿茶,“坦洋工夫”仅保留少量生产。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2008年“坦洋工夫”红茶在北京举行的“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福安“坦洋工夫”红茶以其色泽乌润,香韵独特,口感醇厚甘甜受到专家评委美誉,并获得了红茶类评比的金奖。首次参加竞拍,l00g“坦洋工夫”红茶卖价2.5万元。“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
坦洋工夫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的商业贸易环境,弱国无商机。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路口,如何重塑传统品牌,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上为民族产品争得一席之地,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盼望今后的坦洋茶市,重铸历史的辉煌!
福建茶叶有哪些品种
福建名茶的分类:
一、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闽北水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八仙茶、八角亭龙须茶、白芽奇兰、漳平水仙饼茶。
二、红茶有:正山小种、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
三、花茶有:福州茉莉花茶。
四、绿茶有:天山绿茶、七境堂绿茶、石亭绿、顶峰毫、雪山毛尖、福云曲毫、大仙峰毫茶、福宁元宵绿。
五、白茶有:白毫银针、白毛猴、白牡丹、贡眉等。
茶叶的功效,如下:
1、清头目
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清头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目昏、目赤、多睡善寐、癫痫之症。主要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成分,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让人从昏沉欲睡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并且茶叶对于缓解偏头痛也有一定效果。
2、除烦渴
茶叶性凉,入心、肺经,有清热除烦、润肺的功效,适宜心烦口渴、风热上攻、感冒、慢性咽炎、咽喉肿痛、头昏目痛者服用。
3、润肺化痰
茶叶入肺经,有润肺化痰的功效,《纲目》中记载茶叶:“浓煎,吐风热痰涎”,可用于治疗食积痰滞、痰喘之症。并且茶叶中含有茶碱成分,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临床上常用茶碱作为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心脏性呼吸困难的药物。
4、消食解腻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能够帮助人体消化,促进机体脂肪的代谢,抑制人体对于脂质的吸收;其中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因而饮用茶叶还有消食解腻的功效,可辅助治疗积食以及积食引起的口臭问题。
5、利尿
茶叶性凉,入肾经,有利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泻痢、水肿尿少之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茶叶的利尿作用是茶碱和和咖啡碱共同抑制肾小管再吸收作用的结果,其中茶碱通过强心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从而增加水和电解质排泄,达到利尿效果。
6、抑菌解毒
茶叶中的茶多酚、鞣质有很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因此茶叶还有抑菌解毒的功效,内服可治疗泻痢、疟疾,外用可治疗疮疡疖肿、水火烫伤,将茶叶捣碎外敷还能治疗脚趾缝烂疮。
7、降血压
茶叶具有降血压的功效,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经常饮茶还能够防治动脉硬化。
8、降血糖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因此糖尿病和高血糖人群在平常可以适量饮用茶叶。
9、降血脂
茶叶还具有降血脂的功效,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儿茶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的类黄酮,能够降低血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量,起到降低血脂的功效,经常饮用茶叶对于高血脂症也有防治作用。
10、保护牙齿
茶叶还具有保护牙齿的功效,因为茶叶中含有氟元素,氟元素能够与牙齿中的碱式磷酸钙反应生成更坚硬和溶解度更小的氟磷酸钙,从而增加牙齿硬度,使牙齿更加坚固,有效预防龋齿。
11、减肥美容
茶叶本身的热量就很低,并且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对于脂质的吸收、促进机体脂肪的代谢,从而具有减肥的功效;茶多酚还能够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从而延缓皮肤衰老、美容养颜。
武夷岩茶肉桂属红茶还是绿茶
武夷肉桂属乌龙茶类。武夷肉桂是以肉桂树品种的茶树命名的名茶,成茶外形紧结呈青褐色,汤气香味刺鼻,肉桂茶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且被外地广为引种。
据《崇安县新志》载,在清代就有其名。该茶是以肉桂良种茶树鲜叶,用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而制成的乌龙茶,为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肉桂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
拓展资料
武夷肉桂,为无性系品种,茶树为大灌木型,树势半披张,梢直立。树高与宽幅可达2米以上。自然生长者高、幅达3米以上,分枝尚密,节距尚长(3至6厘米)。叶片水平着生,叶长6.6厘米至12厘米,长者达13.3厘米;叶宽2至4.7厘米,叶幅最宽者6厘米;
叶色淡绿,但随不同土质和施肥量多少而变深或变浅,叶肉厚质尚软,叶面内折,成瓦筒状,有大叶乌龙品种特征,叶缘略具波状,叶齿细浅,30对左右;叶脉细稳,7至8对左右,叶长椭圆形,叶尖钝,整株叶片差异大。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尚好,抗寒性好。
肉桂外形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禄,油润有光;干茶嗅之有甜香,冲泡后之茶汤,特具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茶汤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呈淡绿底红镶边,冲泡六七次仍有“岩韵”的肉桂香。
武夷肉桂茶有防癌、防辐射、抗衰老、抗变异、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武夷肉桂茶在福建农林大学提交的研究报告中,被誉为“健康之宝”,国际荼界评价武夷肉桂茶是“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
福建中医学院盛国荣教授说:武夷茶,温而不寒,久藏不变质,味厚不苦不涩,香胜白兰、芬芳馥郁,提神消食,下气解酒,性温不伤胃。
参考资料:武夷肉桂-百度百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