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味。从最初的简单饮品,到如今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绿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绿茶的世界,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程。
一、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绿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氏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绿茶起源于绿茶树,其特点是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处理,保留了茶叶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
2. 发展
(1)唐代:绿茶的兴盛时期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绿茶在此期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绿茶的制作工艺、品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载,使得绿茶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宋代:绿茶的繁荣时期
宋代是绿茶的繁荣时期,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此时,绿茶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绿茶品种,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
(3)明清时期:绿茶的传承与发展
明清时期,绿茶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此时,茶叶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名优绿茶,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茶文化也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绿茶的种类与特点
绿茶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绿茶及其特点:
绿茶种类 | 特点 |
---|---|
西湖龙井 | 色翠、香郁、味鲜、形美 |
碧螺春 | 色绿、香鲜、味甘、形卷曲 |
黄山毛峰 | 色翠、香高、味醇、形似雀舌 |
六安瓜片 | 色绿、香高、味鲜、形如瓜子片 |
三、绿茶的品饮与鉴赏
1. 品饮方法
绿茶的品饮方法有多种,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品饮方式:
(1)泡饮法
将绿茶放入茶具中,加入适量热水,静置片刻后即可饮用。
(2)煮饮法
将绿茶放入茶壶中,加入适量热水,煮沸后静置片刻,待茶水冷却至适宜温度后饮用。
(3)茶道表演
茶道表演是一种富有仪式感的品茶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茶艺动作,展现绿茶的韵味和茶文化的魅力。
2. 鉴赏要点
品饮绿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1)色泽
绿茶的色泽以翠绿、嫩绿为佳,色泽越鲜艳,品质越上乘。
(2)香气
绿茶的香气清新、持久,具有独特的花香、果香等。
(3)滋味
绿茶的滋味鲜爽、回甘,具有解渴、提神等功效。
(4)汤色
绿茶的汤色清澈明亮,呈淡绿色或黄绿色。
四、绿茶的现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茶逐渐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以下列举几个方面:
1. 茶饮文化
现代茶饮文化兴起,绿茶饮品如绿茶奶茶、绿茶果茶等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2.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茶茶艺表演更是备受关注。
3. 茶旅融合
茶旅融合成为旅游业的新趋势,游客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美景。
绿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起源、发展、种类、品饮到现代发展,绿茶始终伴随着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绿茶将继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茶的历史及演变过程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中国茶文化怎样演变
绪论部分
1.茶文化的定义:
①狭义的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②广义的茶文化的含义: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
2.茶文化的性质是指:
①社会性;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至于平民百姓,居家茶饭,不可或缺。即使是粗茶淡饭,茶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②群众性;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赏,各得其所。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茶的最初发现,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用。随着茶物质文化的发展,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茶文人的加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物牵动众心,这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乡彩多姿的茶俗,蒙古族的奶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追求的是用茶作食,茶食相融;土家族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主要追求的是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三宴茶,主要追求的是借茶喻世,寓意为人做事的哲理;傣族的竹筒香茶、僳族的雷响茶、回族的罐罐茶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主要追求的是以茶为饮,意在示礼联谊。
④区域性。
4.区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如在饮茶过程中,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蚀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这就是茶文化区域性的反映。
3.茶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
2).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3).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4).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第一章
1.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2.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巴蜀地区”
3.我国古代早期茶叶传播特点:
①.大致传播路线是:从西往东,由南向北,南北交流;
②巴蜀是中国茶叶的传播的源头;
③早期的茶叶传播和扩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4.唐代茶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促进茶叶贸易;
②.唐中期后,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日益发展与唐朝实行的禁酒令有关。
③.杰出文学家和诗人对推动茶饮之风盛行有益。(李白、白居易、陆羽、皮日休、刘禹锡)
④.唐代的对外交流促进了茶叶的传播。
5.什么是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代茶人评比茶叶品饮技术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饮抹茶(细末绿茶)的艺术。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6个步骤。
6.《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作者为唐代的陆羽。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
7.南宋荣西禅师到天台、四明、天潼学佛,造诣深,被宋孝宗赐于“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并亲自种植于福冈县西南,并著有《吃茶养生记》(分为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饮茶风气渐盛。他于被后人称为“日本茶祖”,《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日本茶书。
8.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9.为什么高山云雾出好茶?
茶叶内含物质的形成和数量的积累经常受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的影响而有显著的变化。高山茶园由于周围峰峦叠嶂,溪水纵横,森林茂密,覆盖度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土壤深厚肥沃,形成独特的生态条件,茶园又多分布于群山环抱的山坞之中,终年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多,茶树常年生长在荫蔽高湿的自然环境里,朝夕饱受雾露的滋润,生长良好,因而芽叶肥壮,叶质柔软,白毫显露。
高山茶园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热,白天温度较高,能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夜晚温度较低,因呼吸作用减弱,降低了有机物质的消耗,糖类的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这就有利于茶叶中有机物的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芳香油等有效成份的含量,因而茶叶嫩度高、品质好。
第二章
1.中国茶的种类,根据其初加工方法(或者说,根据茶叶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
2.绿茶根据其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半烘半炒绿茶。根据鲜叶嫩度和成品茶质量可分为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
3.红茶依制法、成茶外形和品质不同而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种。
4.我国的十大名茶是指: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
5.炒青绿茶为不发酵茶,其加工工艺主要有杀青、揉捻、干燥等。
6.乌龙茶为半发酵茶,乌龙茶的加工结合了红、绿茶加工的优点,经过机械力的作用,使叶缘组织遭受摩擦,破坏叶细胞,使多酚类发生酶促氧化缩合,生成茶黄素(橙黄色)和茶红素(棕红色)等物质,而叶子中心细胞保持完整,叶色不变,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主要的名品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等。
7.普洱茶属于黑茶类,由于在陈放过程中存在缓慢的发酵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特征,因此,也称为后发酵茶。
第三章
1.茶叶中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药效成分有: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茶多糖等.
2.茶多酚的三抗功能是指: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
3.饮茶可以防止皮肤衰老的原因有:
①茶多酚防止皮肤的紫外损伤
②茶多酚直接清除自由基
③茶多酚在酶与转录水平抑制脂质氧化
④抑制皮肤斑痕和色素沉着
第四章
1.茶叶的感官品质,是指茶鲜叶加工成成品茶后所表现出来的色泽、香气、滋味、形状等品质,这些品质通常可以感官的方法加以评定。
2.在茶叶品质评定时,泡茶的水温:审评所有茶叶都用沸水(100℃)。泡茶的时间:大多数为5分钟;
茶水比例:红茶与绿茶等 1:50(茶:水);乌龙茶 1:22。
3.评定茶叶品质可以分为干看外形和湿看内质。其中内质评定的步骤:将准确称取的3.0-5.0g茶样放入已准备好的审评杯中,冲入沸水加盖并准确计时,至冲泡时间后,及时将茶汤沥出,然后按次序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4.真假茶叶的区别主要有:①真茶的叶片边缘锯齿,上半部密,下半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假茶叶片则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
②真茶主脉明显,叶背叶脉凸起。侧脉7-10对,每对侧脉延伸至叶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形的网状系统,这是真茶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假茶叶片侧脉多呈羽毛状,直达叶片边缘。
③真茶叶片背面的茸毛,在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它的上半部与下半部是呈45-90度角弯曲的;假茶叶片背面无茸毛,或与叶面垂直生长。
④真茶叶片在茎上呈螺旋状互生;假茶叶片在茎上通常是对生,或几片叶簇状着生。
5.花茶窨制的原料包括茶坯(素茶)和鲜花。
第五章
1.按照我国古人的经验,宜茶之水的水质需要符合五个字的标准,即:“清、轻、甘、活、冽”
2.我们将茶用量(茶水比)、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三要素。
3.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和茶叶等级而定。一般来讲,细嫩的茶叶用量稍多一点,成熟的茶叶用量稍少一点;加工时揉捻轻的茶叶用量稍多一点,加工时揉捻重的茶叶用量稍少一点。
高档绿茶、1:50左右
普通绿茶、红茶、花茶1:60-80
乌龙茶,习惯浓饮,茶汤量少而味浓。因此,乌龙茶冲泡时用茶量要增加,如 1:20-30
4.现有的泡茶方法,大致可分为杯泡法、盖碗泡法和壶泡法三类,其程序分述如下:其中杯泡程序:备具→备茶→备水→赏茶→置茶→浸润泡→计时→冲泡→奉茶→品茶→续水。
5.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金属茶具、瓷器茶具、陶土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6.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
7.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
8.如何选择一把好壶?1).嘴、钮、把,三点成一线。2).盖要严紧密合。3).壶身线面修饰平整、内壁收拾利落,落款明确端正。4).胎土要求纯正,火度要求适当
第六章
1.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除了白族三道茶外,还有藏族的酥油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奶茶、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盖碗茶、纳西族的”龙虎斗”、拉祜族的烤茶等也是比较有名的茶俗。
3.什么是无我茶会?“无我茶会”是由原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首先提出并构思创建的一种新的茶会。它是一种群众性的茶会形式,是一种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的全体参与是茶会。
4.何谓无我茶会的七大精神?
1).(座次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心。
2).(奉茶至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
3).(以超然心情欣赏每人带来的茶叶)无好恶之心。
4).(茶具型式与泡法不拘)无流派之分。
5).(用心将茶泡好)求精进之心。
6).(无指挥与司仪)遵守公共约定。
7).(席间不语)培养团体默契,体现团体律动之美。
5.无我茶会”的基本程式是:每个人按号码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或坐,或跪,将茶具摆放在自己面前。茶会进行期间,没有指挥,也无人说话,每个人都在精心地泡制自己壶中的茶,泡茶的速度大致有个约定,因此泡茶的时间也大体相同。一壶茶泡好,分别斟于四个杯子里,一杯留下给自己,其余三杯置于奉茶盘中,起身向自己左边的三位茶友分别奉茶。同时,自己右边的三位茶友,也会将他们泡好的茶,分别送至你的位置上。待三杯茶都送齐后,可以自行品饮。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品尝到除自己泡的茶外的三杯不同的茶。第二泡时也是如此,只是这次奉茶是将茶注入茶盅,端着茶盅前去奉茶,仍是自己左边的三位,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如此奉完约定的泡数,分别到左边三位处,收回自己的杯子,然后收拾好茶具,静听大会放的音乐,使身心彻底放松。音乐结束,茶会也结束了。茶会后,可以交流感受,切磋茶艺。
第七章
1.我国最早的茶诗是晋代左思的《娇女诗》。
2.最有名的茶诗–是唐代•卢仝所写的“七碗茶诗”《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
3.茶诗写的最多的文人–苏轼,一生写有茶诗300多首。
4.最早反映茶的辞赋为《蜀都赋》(汉.杨雄)
5.千古奇文《叶嘉传》(作者:苏轼),苏轼在《叶嘉传》中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叶嘉,“少植节操”,“容貌如铁,资质刚劲”,“研味经史,志图挺立”,“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竭力许国,不为身计”,可谓德才兼备。被后人称之为千古奇文。
第八章
1.何为茶禅一味?是指在佛教与茶文化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以茶喻禅思想,也即禅宗将饮茶一事,视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称“茶禅一味”。
2.何为茶道?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
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
3.什么是茶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4.目前国内的茶艺表演基本上可分为:传统茶艺、加工整理和仿古创新三大类型。?
5.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有什么功能?
1)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积极的精神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儒、道、佛”诸家精神的载体。茶文化中包含着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茶文化与人们的礼俗生活紧密联系,茶被赋予礼仪功能且具象征意义
茶与酒是人们交际中常要用到的应酬物,然而茶与酒却有迥然不同的品性。
以茶代酒进行交际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因而在无形之中融洽了交际的氛围。现代人们常在茶馆中进行商务洽谈、朋友往来,正是看中了茶馆高雅幽静,充满文化气息的良好氛围。其次,茶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饮品,茶叶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饮酒过多则有害人的身体。因而现在的外事往来、招商引资、联络乡情、亲友聚会,无不借助茶文化以增强会晤的和睦氛围。
3).诗化人们生活,为人们提供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能使人脱俗近雅,平添几分诗意
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茶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人雅士入茶来”,从而产生了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契机,成为一种高雅文化。
文人饮茶对环境、氛围、意境、情趣都有很高的追求,如陆羽曾主张饮茶可伴明月、花香、琴韵,还可作诗。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也曾描写了这样的品茶氛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4).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它具有“教化”功能。茶圣陆羽在《茶经》的第一章就写明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西晋时期,陆纳将饮茶看作自己的“素业”,以茶来倡导廉洁,以对抗当时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唐代诗人韦应物赞颂茶“洁性不可污”,表明茶又具有高洁的品质。
5):当代茶文化活动已成为超越国界、种族、流派的活动,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在当代,茶文化也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当代茶人相聚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展望茶文化的未来,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如“国际茶文化节”的举办,每次都有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参加。
茶叶的种类和历史
茶叶种类
我国的茶叶分类上,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
1、绿茶: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为绿茶中的优质茶类。
炒青绿茶包括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茶品。烘青绿茶包括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茶品。晒青绿茶包括川青、滇青、陕青等茶品。蒸青绿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2、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红工夫等茶品味红茶中的优质茶类。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外山小种等茶品。工夫红茶包括滇红、闽红、湖红、川红、越红、湘红、粤红等茶品。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为芽茶、叶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银针等茶品。叶茶包括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白茶等茶品。
4、乌龙茶:又称青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其中大红袍、铁观音、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冻顶乌龙等无乌龙茶中的优质茶类。
闽北乌龙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茶品。闽南乌龙包括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茶品。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茶品。台湾乌龙包括冻顶乌龙,包种等茶品。
5、黄茶:包括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其中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平阳黄汤等为黄茶中的优质茶类。
黄芽茶包括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茶品。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皖西黄小茶、平阳黄汤等茶品。黄大茶包括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贵州海马宫茶等茶品。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等茶品为黑茶中的优质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边茶等茶品。云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在今天有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关带内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饮茶发源的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