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绿茶明清入贡(婺源绿茶内部专供)

提起婺源,你可能会想到那古朴的徽派建筑、蜿蜒的河流和金黄的油菜花海。但今天,我们要聊的却是婺源绿茶,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的茶叶。婺源绿茶,早在明清时期便入贡皇室,成为了皇室的珍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婺源绿茶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历史传奇。

一、婺源绿茶的起源与特点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黄山、怀玉山和武夷山之间,素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婺源绿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婺源就已有茶叶生产。

1. 茶树种植历史悠久

婺源茶树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婺源就有茶叶生产。据《婺源县志》记载:“唐朝时,婺源已有茶树种植。”唐朝时期,婺源茶叶就已经闻名遐迩。

2. 特有的地理环境

婺源地处黄山、怀玉山和武夷山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婺源绿茶具有“色、香、味、形”四绝的特点,即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形状紧结。

二、婺源绿茶的明清入贡之路

婺源绿茶在明清时期成为了皇室的贡品,受到了皇室的青睐。婺源绿茶是如何走进皇宫,成为贡品的呢?

1. 贡品选拔与生产

在明清时期,朝廷每年都会举行贡品选拔,各地的官员会挑选上等茶叶进贡皇室。婺源绿茶因其独特的品质,被选中成为贡品。

2. 严格的制作工艺

为了保证贡品的品质,婺源绿茶在制作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从采摘、炒制、揉捻、干燥等各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三、婺源绿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婺源绿茶自明清时期入贡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保持着独特的品质。如今,婺源绿茶已经成为了婺源乃至江西省的一张名片。

1. 传承与创新

为了传承和发展婺源绿茶,当地茶农和茶叶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茶叶品种和加工工艺。

2. 市场拓展

婺源绿茶在保持传统品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市场。如今,婺源绿茶已经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四、婺源绿茶的未来展望

婺源绿茶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质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未来,婺源绿茶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表格:婺源绿茶制作工艺流程

阶段 工艺要求 注意事项
采摘 采摘茶树嫩芽,要求新鲜、无病虫害 采摘时间要掌握好,避免茶叶氧化
炒制 高温炒制,使茶叶形状紧结 炒制温度要控制好,避免烧焦
揉捻 增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揉捻时间要适当,避免茶叶破损
干燥 降低茶叶水分,保持茶叶品质 干燥温度要适中,避免茶叶变质

婺源绿茶,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的茶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品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婺源绿茶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让我们共同期待,婺源绿茶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婺源绿茶的历史

婺源绿茶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种名茶“绝品”之一。明清时代,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明朝时,婺源县每年进贡的茶叶2500公斤左右。“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进入国际场,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光绪年间,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为窨制花茶用。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唐代,“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五代,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宋代,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顾诸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婺源的谢源茶,已列入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新广安录》记载,由于婺源茶叶品质优异被直接征收入贡,因而得到了减免茶税的优惠待遇。

古代婺源绿茶产量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茶价、税率和总税值推算。据推算,婺源绿茶产量在宋代已达万担,明代为六至七千担左右,到清嘉庆时,婺源的岁行茶引已达二万道,占全徽州茶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一跃成为徽州最主要的产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徽属茶务条陈》中载记:“徽属产茶,以婺为最,每年约销洋庄(外销)三万数千引。”按每引60千克计算,外销茶已达四万担左右,加上内销和运往上海加工的茶叶,婺源年产毛茶当时预计在五万担以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据婺源县政府调查科调查,全县种植茶叶17.2万亩,当时“皖南产茶区域为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朱美予《中国茶叶》记:“六县之中,婺源茶区面积之大,产量之多,推为第一。”

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与陆羽的《茶经》、日本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其在书中写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2013年,婺源县召开全县动员大会,打造“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力争通过八年的努力实现全县“从做普通茶到做有机茶、从绿茶之乡到好茶之乡”的转变。

2016年,“婺源问茶”乡村茶旅游路线获评“中国十大金牌茶旅游路线”殊荣,全县涉茶人员达22万之多。

2018年,婺源县财政将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升至5000万元,并计划筹措5亿元茶产业引导基金,实施茶业振兴战略。

婺源绿茶是婺源的特产之最为何这么说

由于婺源处处是景,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观光旅游,但是很对外地游客对于婺源的特产却毫无所知,面对大同小异的街边特产店无所适从,其实到婺源旅游买上几包婺源绿茶送给亲友或者自己饮用,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婺源绿茶是婺源特产之最,也是中国有机绿茶的佼佼者。

一、婺源绿茶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婺源绿茶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第122号

保护范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产品标准编号:DB36/T752-2013

婺源绿茶,产自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这里山青水秀,峰峦耸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茶飘香”,自古就被誉为“茶乡”。“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是婺源绿茶显著的特征。

二、婺源绿茶生长的地理环境:最美乡村钟灵毓秀

婺源县位于北纬29°01′-29°35′,东经117°22′-118°11′,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所环抱,森林覆盖率近85%,“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其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境内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山青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最适宜栽培茶树。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是婺源显著的气候特点,茶树在这种环境下有利于内含物的形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婺源绿茶的高品质与独特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婺源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儿茶素指数为全国同类茶叶最高。

婺源有“红绿黑白”四色特产,绿茶在其中最负盛名。绿茶产业一直以来就是婺源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内现有茶园面积1.14万余公顷,茶叶年产量达1.12万余吨,茶叶年加工贸易量4.2万余吨,年产值达16.2亿元。(此数字似有矛盾之处,需要认真核实。)

三、婺源绿茶文化背景:“茶仙”释理方婆遗风

说起茶叶,婺源人自然就会想起心中永远感念与感激的两个婺源人。

五代时期,婺源浙源乡村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方婆,常年在浙岭岭头结茅庐,汲山泉,煮绿茶,方便过往行旅饮用,不取分文。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上,过往路人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6米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

方婆故事对婺源民间风俗影响深远,成为婺源民间推崇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征,广泛影响教育着后人。这里的乡民沿袭着方婆遗风,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乡民常在乡村的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成为婺源茶文化的精神传承者。也就是从五代开始,方婆遗风逐渐在婺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饮茶习俗与用茶风俗。

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味,茶礼、茶俗蔚然成风。婺源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若贵客到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要吃“粿子茶”,即用茶、糖果、瓜子等同时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浅茶满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以免茶、酒倒得过浅显主人心意不诚,倒得过满而有主视客粗俗之嫌。

婺源风俗中也有许多与茶有关,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日在亲朋宾客目前冲泡,敬公婆和宾客。茶,已成婺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另一个婺源人朱熹,则是一生嗜茶爱茶,晚年自称“茶仙”。八百多年前,他从福建回家乡婺源扫墓时,不仅把武夷岩茶苗带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余株,还把老屋更名为“茶院”,并作了《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朱熹是理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以茶论道传理学,把茶视为中和清明的象征,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不重虚华,崇尚俭朴,更以茶交友,以茶穷理。他曾借品茶喻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他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子语类?杂说》)他认为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其所谓“理而后和”,认为“理”乃是自然界严实的规律,是社会人际关系严格的礼仪。“理”是“和”的前提,有理才有和。循理是一种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领悟到“至和”的甘甜。这是朱子对茶之“礼”的思想升华。

朱子讲学亦常以茶喻学。宋代煎茶仍然沿袭唐代遗风,在茶叶中掺杂姜葱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而仿茶味。朱熹对学生说,治学有如此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味道,便是事物夹杂了。”(《朱子经类》)他认为对理学要钻深研透,皓首穷经,绝不要被当时流行的某些流派所迷乱。朱子巧妙运用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

婺源是朱子的故里,朱子理学在此间影响深远。自南宋以下,婺源儒学盛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婺源人奉行朱子《家礼》,尤重礼仪,作为待人的茶礼因而更为讲究。婺源茶道就深深地烙上了朱子思想与婺源淳朴民风的印记,充分体现“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精神,并以“文士茶”、“农家茶”、“富室茶”细分,彰显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四、婺源绿茶文化积淀: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

一千二百多年前,“茶圣”陆羽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茶经》中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历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县,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此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时,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婺源位列其中,说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国著名的茶区。

一百多年后,南唐都置制使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记述了茶区的盛况:“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是奥区……。于时辖此一方,隶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课税,属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这篇《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刘津已把婺源与浮梁、祁门并列,说明婺源的茶产量并不逊于浮梁、祁门。而在婺源设税茶机构负责管理四县茶税,还说明婺源的税茶额在浮梁、祁门之上,属税茶大县。

婺源有什么特产!

婺源特产——红红就是一种有外色外表的鱼,他就是中华荷包红鱼。这种是那边的特色是一种非常适合入菜的食材。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唯一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宴席珍肴。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中华荷包红鱼婺源特产——绿绿色么就是指植物啦,这里的绿就是婺源特产绿茶,它以回味香而浓郁,颜色碧而天然,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10万担,其中低农残面积90%以上,经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的“大鄣山”有机茶面积3万余亩,鄣山茶味浓,可多次泡,却不失口感。目前,全县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婺源绿茶婺源特产——黑黑是指婺源的龙尾砚,砚台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而婺源的龙尾砚著有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美誉,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龙尾砚自唐代问世后,历朝被定为贡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香港商报评龙尾砚具有敦煌壁画传统,有六朝造象韵味,多次被选为外交礼品。龙尾砚婺源特产——白这是一种白色的水果,产自婺源的雪梨,即江湾雪梨。因为产地江湾,而且这梨的果白雪白。这雪梨的品种也有非常多,如“六月雪”、“西降坞”、“白梨”、“苏梨”等多种。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江湾雪梨这些形象的通过了4个颜色就能说明婺源有什么特产,这些特产值得大家去购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

    本文地址:https://www.chayejidi.com:443/lvcha/1050.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