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岭南地区的绿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吸引了无数茶友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岭南绿茶的独特韵味,开启一场品鉴之旅。
一、岭南绿茶的起源与发展
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据史料记载,岭南地区的茶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岭南绿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 岭南绿茶的产地
岭南绿茶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其中,广东的英德红茶、潮州凤凰单丛、梅州乌龙茶等,均为知名品种。
2. 岭南绿茶的特点
岭南绿茶具有以下特点:
* 香气独特:岭南绿茶香气浓郁,具有花果香、清香等多种香气类型。
* 口感鲜爽:岭南绿茶入口鲜爽,回味悠长,具有很高的品饮价值。
* 品质优良:岭南绿茶的品质优良,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二、岭南绿茶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岭南绿茶的品种繁多,以下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品种名称 | 产地 | 特点 |
---|---|---|
英德红茶 | 广东英德 | 茶叶肥厚,香气浓郁,汤色红亮 |
潮州凤凰单丛 | 广东潮州 | 茶叶卷曲,香气独特,汤色金黄 |
梅州乌龙茶 | 广东梅州 | 茶叶肥厚,香气馥郁,汤色清澈 |
1. 制作工艺
岭南绿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采摘:选择晴天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保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
* 揉捻:通过揉捻使茶叶形成一定的形状,提高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 干燥:通过高温干燥,使茶叶水分含量达到要求。
三、品鉴岭南绿茶的技巧
品鉴岭南绿茶,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 观色: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判断茶叶的品质。
2. 闻香:轻轻摇晃茶杯,嗅闻茶叶的香气,判断茶叶的香型。
3. 品味:将茶叶放入口中,感受茶叶的口感、滋味和回甘。
4. 思考:结合茶叶的产地、品种、制作工艺等因素,思考茶叶的特点和韵味。
四、岭南绿茶的文化内涵
岭南绿茶作为一种传统饮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茶道文化:岭南茶道强调“和、敬、清、寂”的意境,体现了茶道的精神内涵。
2. 地域文化:岭南绿茶的种植和制作,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
3. 社交文化:品茶成为岭南地区人们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岭南绿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品质,成为我国茶叶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岭南绿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岭南绿茶,感受茶香四溢的美好时光。
英德绿茶哪家品牌好
英德绿茶是一种受欢迎的茶叶品种,有许多品牌在市场上销售。选择哪家品牌好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喜好和品牌的声誉。
以下是几个在英德绿茶市场上有良好声誉的品牌:
1.岭南牧云:该品牌有数十年的历史,以自己的茶园种植优质绿茶,并采用传统的制茶工艺,以保留绿茶的原汁原味。
2.英德绿茶:这是英德绿茶原产地的品牌,通过严格的产地管理和加工工艺,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优质品质。
3.东曦:该品牌以其绿茶的健康功效和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好评,采用有机种植和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生产出高品质的英德绿茶。
请注意,以上仅仅是一些建议,最好根据自己的口感和偏好,尝试不同品牌的英德绿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广东高州特产:新垌茶
新垌茶的基本介绍
新垌绿茶产于高州市新垌镇。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极适宜茶树生长。新垌茶叶以其独有的茶色清亮,茶味香醇,耐泡、回甘力强,并且富含微量元素,有提神醒脑、恢复疲劳、去郁消滞、行气镇痛,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而享誉省内外。其中尤以出瑞龙茶为新垌茶中之极品。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垌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新垌茶所在地广东省高州市新垌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千年古郡。高州在汉朝起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称高凉郡,梁大同元年(535年)置高州。高州市东南部的新垌镇,距高州城25千米,地处三官山、平云山、双罗山、阿婆髻、平台岭的环抱之中,盛产荔枝、茶叶,既是果乡,又是茶乡,素有“茶果之乡”美誉。新垌河从原始森林三官山起源由盆地中间通过高州城与鉴江汇合,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高山连绵不绝,峰峦叠翠,云雾多,雨量匀,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出产的绿茶,是优质的香茗,深受茶客喜爱。
地域范围
新垌茶产地范围为广东省高州市新垌镇现辖行政区域。
新垌茶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新垌茶生长时青绿油润,密秀结实,馥郁芬芳;加工后紧结光滑,色泽绿润,香气馥郁,质量上乘;冲泡后茶色清亮,汤色绿明,茶味浓醇;饮后清心爽口,回甘力强,回味无穷。具有“清、甘、香、滑”之誉。据化验分析,新垌茶富含微量元素,所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以及芳香物质,都比一般绿茶的含量多,色、香、味、形俱佳,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去郁消滞、行气镇痛、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新垌茶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新垌种植茶树历史悠久。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新垌邓氏始祖开泰公奉调入粤,在新垌定居,开出良田200余亩,称当地为新垌,并从福建省汀洲地区引入青心中叶、红心中叶和米碎茶等绿茶种子,种于新垌镇明星村委会出瑞龙村,其中两株植于古官道旁的古井边,距今有500多年历史。
1997年版《茂名市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茂名县新垌出水窿和庄黄垌一带的农民,已采摘茶树嫩叶,用炭火焙烤加工,制成成品茶,称‘新垌茶’,远销外地。”
2006年版《高州县志》也有记载:“高州(茂名)县茶叶生产在明清朝时期已有种植,其中新垌乡的出瑞龙村种植的茶叶品质最佳。其时,出产茶叶的地方还有庄黄垌、德石、坳头等地,统名新垌茶。”这就是“新垌茶”名称的由来。
据清光绪十五年版《高州府志》记载:“茶产茂名新垌者,树高数尺,谷雨前摘取佳,秋末尤佳,以出水埇者为极品,性寒去食积油腻(出水埇是出瑞龙村的谐音)。”清光绪年间,该村谢宝芳(少女时称二姑娘)擅长制新垌茶,在官道旁设茶摊,用村旁井水冲泡,路人饮后,印象难忘。相传高州知府路过该村,忽然肠胃绞痛,用药无效,校尉兵丁护医束手无策,谢宝芳用姜冲泡新垌茶奉送知府,饮下少顷即愈。自此,新垌茶的名声随之远播,名扬岭南粤西地区。
据民国《茂名县志》记载:“茶,山茶科,别称曰茗。产于县东新垌气味香甘,比他处山地所产同类之茶特良,其中以出瑞龙,又名出水埇所产为最佳,统名新垌茶。”
民国初年,新垌茶已扩展到新垌镇的高剑地、文坑、望坡、狐狸垌、新德三官山一带,年产茶叶近10吨,产品远销湛江、广西、海南、香港等省内外。民国《茂名县志》记载:“出瑞龙年产二千余斤,庄黄垌年产三千余斤,德石二千余斤,坳头千余斤。制茶多用炭火焙干,生晒者气味不良。恒有商人随时收买贩售于城及邻境,而以销于廉江、遂溪为最多。
解放后,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新垌镇开垦了一批新茶园。1956年,茂名市人民委员会把新垌茶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实行交售茶叶,奖励布票和奖售化肥、大米的政策,调高茶叶收购价格,调动了茶民的积极性,还引进云南大叶、祁门槠叶、贵州中叶、福丁大叶等优良品种。
新垌茶的获奖荣誉
1965年,新垌茶在广东省茶叶评比中,获得优质奖奖励,在高州茶叶评比中,获得绿茶冠军称号。
1977年,新垌被广东省列为重点产茶地区之一。
1978年,新垌公社茶园列为广东省标准茶园之一。
2014年07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垌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岭南文化有哪些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尤其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享誉全国;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全国以至世界;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6]。岭南的文学、岭南画派、粤剧等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
民系文化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指广东省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具体范围包括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及其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广绣”、“广彩”、“广雕”、“广式家具”、“广珐琅”等。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代表建筑有镬耳屋、岭南园林,清末在广州的西关地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这些均开了南国建筑风气之先河。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
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开放、务实、善变是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潮汕文化
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为中心)的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即为"潮汕文化",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其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通常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潮州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地区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汕木偶戏)等。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精雕细刻的潮汕文化,堪称潮汕地区石雕的瑰宝。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针法千变万化。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潮汕祠堂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此外潮汕土楼也颇具特色。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汕人都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菜源于潮汕地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潮汕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潮汕功夫茶,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中国茶道形式。
客家文化
广东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龙岗等地。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章太炎对客家语言系统作过一番研究工作,他选取了63条客家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家方言的词汇与古汉语同源,客家话保留了部分中州音韵。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兴盛不衰,广泛流传于广东省梅州、惠州、韶关、河源等14个客家方言地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情怀的特有表现形式,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和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
客家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关于“二次葬”的来历,《广东民俗大典》记载,这和客家人长期颠沛流离的迁居生活有关。客家人为生活所迫,不停迁居,最害怕的是不能对先人继续供奉礼拜,所以在迁居时,会把先人骨骸起出,随身带走,到新环境里安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次葬”的习俗。
而本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个千年的古老葬俗。据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五《地理风俗篇》记载:早在明代“二次葬”在惠州府属各县就很盛行。至现代,闽粤台三地的闽南、客家、广府人还保留有这种捡骨葬的风俗。近年来,火葬普遍推行,这种陋习已大为减少,在死者尸体焚化后,保留部分骨灰并择日选地,采用筑坟树碑、放进壁穴或抛入大海等处置方式,称墓葬、树葬、壁葬、海葬等。
客家围屋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完全依照"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的古制"六礼"。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民系、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范围包括现今广东省西南地区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地方特色文化有雷祖祠、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歌、姑娘歌、雷剧、雷州石狗、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雷州半岛的历史人物有陈文玉、白玉蟾、鄚玖、陈瑸、陈昌齐、乌石二、陈乔森、李晋熙、蔡忠、李浴日等。
高凉文化
高凉文化,即高阳民系的文化,范围包括现今广东粤西地区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以高州话、吴川话和阳江话为代表方言,地方特色文化有冼夫人崇拜、冼太庙、铜鼓、年例、高州角雕、阳江风筝、阳江漆画、阳江奇石、根雕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