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绿茶历史(溧阳绿茶历史介绍)

溧阳,这座位于江苏省中部的古老城市,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著称,更以其独特的溧阳绿茶闻名遐迩。溧阳绿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绿茶中的佼佼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溧阳,探寻这片绿色茶海背后的千年韵味。

一、溧阳绿茶的历史渊源

溧阳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茶经》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溧阳游历,品尝了当地的茶叶,对其赞不绝口。此后,溧阳绿茶逐渐声名远扬,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绿茶品种。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赞誉溧阳茶叶,标志着溧阳绿茶的兴起。

宋代:溧阳绿茶开始大规模种植,成为江南地区的主要茶叶品种。

明清时期:溧阳绿茶的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现代:溧阳绿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绿茶的重要产区。

二、溧阳绿茶的文化传承

溧阳绿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溧阳,茶文化深入人心,茶道、茶艺、茶诗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都体现了溧阳人对茶的热爱。

1. 茶道:溧阳茶道讲究“静、雅、和、敬”,体现了溧阳人对生活的态度。

2. 茶艺:溧阳茶艺表演优美动人,展示了溧阳绿茶的独特魅力。

3. 茶诗:溧阳茶诗数量众多,诗人们以茶为题材,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悟。

三、溧阳绿茶的制作工艺

溧阳绿茶的制作工艺独特,分为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四个步骤。

1. 采摘:采摘时节一般在春季,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2. 杀青:将采摘的茶叶进行高温杀青,以保持茶叶的绿色。

3. 揉捻: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使其形成条索状。

4. 干燥:将揉捻后的茶叶进行低温干燥,使其形成干燥的茶叶。

四、溧阳绿茶的品种及特点

溧阳绿茶品种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碧螺春:色泽嫩绿,香气浓郁,滋味鲜爽。

2. 雨前毛尖: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甘醇。

3. 阳羡雪芽:色泽嫩绿,香气清雅,滋味鲜爽。

4. 溧阳翠螺: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滋味鲜爽。

五、溧阳绿茶的饮用方法

溧阳绿茶的饮用方法简单,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泡茶方法:

1. 水温:使用80℃左右的水温。

2. 茶叶量:根据个人口味,一般以3-5克茶叶为宜。

3. 泡茶时间:第一次泡茶时间为2-3分钟,之后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延长。

4. 品茶:品茶时,先闻香,再品味,最后回味。

溧阳绿茶,历经千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我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茶叶,更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溧阳绿茶文化,让这颗绿色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历史时期 事件
唐代 陆羽赞誉溧阳茶叶
宋代 溧阳绿茶大规模种植
明清时期 溧阳绿茶制作技术成熟
现代 溧阳绿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溧阳茶叶现状

溧阳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处长江三角州,属上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北纬31°1'-31°4',东经119°08'-119°36'。距上海、杭州200公里,距南京、苏州、张家港百余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距常州机场60多公里。104国道穿境而过,宁杭高速公路扬溧高速纵横全境,新长铁路正在建设之中,芜太运河直达长江码头。溧阳早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1949年前,全县茶园保存面积1107亩,年产茶叶5.5吨,当时茶叶的主产区在南山的横涧、戴埠、平桥一带。1949年后,溧阳茶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时期。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在溧阳境内创办两大国有茶场,全县茶园扩大至8583亩,年产茶至50.56吨。第二阶段是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初,全县乡、村集体茶场大发展,全县茶园突破20000亩,达20730亩,年产茶叶超千吨,为1096.65吨。第三阶段1991年溧阳撤县建市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丘陵山区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溧阳市委、市政府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溧阳茶叶节”,极大地推动了溧阳茶叶的发展。全市茶园面积增至7万亩,茶叶最高年产量达2021.75吨,产值逾亿元。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溧阳茶叶从经营体制、生产方式,到产品结构、销售渠道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截止2004年年底,全市有茶园7万亩,其中良种茶园已占总面积的60%以上。茶园主要分布在横涧、平桥、戴埠、天目湖、周城、社渚、上兴、上沛、竹箦等镇,有大小茶场(厂)150多家,300亩以上规模茶场33家,其中千亩以上茶场有3家,分别是社渚农场7800亩,竹箦农场1500亩,桂林茶场1000多亩,100-300亩中型茶场50家,其余为100亩以下小型茶场。茶场经营除社渚、竹箦二农场为国营,桂林茶场为集体风险承包外,其余茶场经营以个体经济为主,形成了集鲜叶生产,茶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销一条龙机制。生产的茶类不仅有传统的名特茶碧螺春,毛峰,大宗炒、烘青绿茶和红碎茶,更有近十几年来创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茶——“前峰雪莲”、“南山寿眉”、“水西翠柏”、“沙河桂茗”、“太湖白云”,还有蒸青茶、乌龙茶、白茶。茶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不断加强,名特茶产量已占总量的35%,产值占71.6%,茶场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先后有135只次茶样以其独特的内质和外形在农业部,上海、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全国农业博览会,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等各类名特茶评比中获得殊荣。溧阳天目湖茶业公司,杨村茶场等39个单位获农业部无公害茶产地认证;天目湖翠柏、南山寿眉,长峰寿眉、龙潭青锋、瓦林青锋、恒峰碧螺春等30个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桂林、前峰等5个茶场获绿色食品标志;竹箦茶场、天目湖茶场、桂林茶场、幽香茶园、竹林水库茶园、杨村茶场六个茶场获有机茶园认证。溧阳白茶一直是人民大会堂特供茶。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

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

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

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溧阳白茶的基本简介

白茶(又名黄溪草),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市首创的。在溧阳等地均有分布,属于溧阳等地的特产。

白茶茶水

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代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的生产,是于1769年(清嘉庆初年)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

福鼎白茶茶砖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

    本文地址:https://www.chayejidi.com:443/lvcha/4720.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