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我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品茶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茶叶的品质,则是品茶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准确判断绿茶的品质呢?本文将从绿茶感官审评结果入手,为大家揭秘茶叶的品质之谜。
一、绿茶感官审评概述
绿茶感官审评是指通过对绿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判断其品质优劣的过程。感官审评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工作,但同时也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绿茶感官审评标准
1. 色泽:绿茶的色泽应以嫩绿、黄绿、翠绿等为主,色泽鲜明、匀净者为佳。若茶叶色泽暗淡、泛黄、泛黑,则品质较差。
2. 香气:绿茶的香气应具有清新、醇厚、持久的特点。不同品种的绿茶香气有所不同,如龙井茶香气清新、碧螺春香气浓郁等。
3. 滋味:绿茶的滋味应以鲜爽、甘醇、回甘为佳。滋味醇厚、回甘持久者品质较高。
4. 外形:绿茶的外形应呈扁平、细长、卷曲等,匀整、无破碎者为佳。若茶叶外形粗大、破碎、杂质较多,则品质较差。
三、绿茶感官审评方法
1. 观察色泽:将茶叶平铺在白纸上,观察其色泽变化。
2. 嗅香气:轻轻摇动茶叶,让其自然散发出香气,嗅其气味。
3. 品尝滋味:取少量茶叶放入口中,轻轻咀嚼,感受其滋味。
4. 观察外形:将茶叶平铺在白纸上,观察其形状、大小、匀整度等。
四、绿茶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以下是一个绿茶感官审评结果的示例:
茶叶品种 | 色泽 | 香气 | 滋味 | 外形 |
---|---|---|---|---|
龙井茶 | 嫩绿 | 清新 | 鲜爽 | 扁平 |
碧螺春 | 黄绿 | 浓郁 | 醇厚 | 卷曲 |
毛峰茶 | 翠绿 | 清雅 | 回甘 | 纤细 |
从上表可以看出,龙井茶色泽嫩绿、香气清新、滋味鲜爽、外形扁平;碧螺春色泽黄绿、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外形卷曲;毛峰茶色泽翠绿、香气清雅、滋味回甘、外形纤细。这些茶叶在感官审评中表现良好,品质较高。
五、结论
绿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色泽、嗅香气、品尝滋味、观察外形等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判断绿茶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泡茶、品茶等实践来提高自己对绿茶品质的鉴赏能力。茶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口感和健康,所以学会鉴别茶叶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绿茶感官审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茶的世界,品味那独特的韵味吧!
绿茶感官审评
绿茶作为名优品种,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炒青型、半烘炒型和烘青型三大类别。对这些绿茶的感官审评,采用的是细致的五项因子评估法,包括观察外形、品尝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片底质。审评步骤是:取3克茶叶,注入150毫升沸水,浸泡3到5分钟,依次进行视觉评估(汤色)、嗅觉体验(香气)、味觉品尝(滋味)和叶片观察(叶底)。
审评过程注重干湿结合,即首先通过观察茶叶的干态外形,再通过热水冲泡后品尝其内在品质。评分时,会首先给出评语描述茶叶的档次,随后再根据各项因子的品质高低进行打分。通常,外形的评分占比为40%或30%,汤色为10%,香气为20%或25%,滋味为20%或25%,叶底为10%。评分采用百分制,然后根据各个因子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分,确保评分的公正与准确性。如果评分过程中只记分而忽视了详细的评语记录,一旦后续出现品质争议,就可能缺乏明确的依据。因此,详尽的评语记录是审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常饮绿茶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国家标准
3.1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Methodology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茶叶感官审评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粉茶 tea powder
磨碎后颗粒大小在0.076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
4审评条件
4.1环境符合GB/T 18797的要求.
4.2审评设备
4.2.1审评台
干性审评台高度800mm~900 mm.宽度600 mm~750 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性审评台高度750 mm–800 mm,宽厦450 mm-500 mm,台面为白色亚光,市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
4.2.2评茶标准杯碗
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 15608中的中性色的规定,要求N》9.5.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根据审评茶样的不同分为:
a)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5mm.外径80mm.容量2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92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由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4 mm,宽2.5mm.碗高71 mm.上口外径112 mm.容量440 mI..具体参照附录A中A.1.
b)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6mm.外径67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主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 3mm.宽2.5mm碗高56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240 mI具体参照A.2.
c)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2 mm.上口外径83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72 mm。碗高 51 mm.上口外径95 mm.容量160mI,具体参照A.3
4.2.3评茶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 mm.下宽30 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
4.2.4分样盘
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320 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5叶底盘
黑色叶底盘和白色搪瓷盘。黑色叶底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 100 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 mm.宽170 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叶底用.
4.2.6扦样匾(盘)
扦样匾,竹制,圆形,直径1000 mm,边高30 mm,供取样用.
扦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 500 mm.边高35 mm.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
4.2.7分样器
木制或食品级不锈钢制,由4个或6个边长120 mm.高250mm的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分样器的柜体.4脚、高200 mm.上方敞口、具盖,每个正方休的正面下部开一个90 mmX50 mm的口子,有挡板,可开关.
4.2.8称量用具
天平.感量0.1g.
4.2.9计时器
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
4.2.10其他用具
其他审评用具如下:
a)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
b)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
c)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 ml.,
d)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
e)茶筅:竹制,搅拌粉茶用。
4.3审评用水
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4.4审评人员
4.4.1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4.4.2身休健康.视力5.0及以上,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上岗!
4.4.3审评人员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
4.4.4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
5审评
5.1取样方法
5.1.1初制茶取样方法
5.1.1.1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幻成维.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样茶.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
5.1.1.2就件取样法:从每件工中,下左石五个部位各扦取把小祥置于扦样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作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扦取样品
5.1.1.3随机取样法:按GB/T 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
5.1.1.4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有后:用分祥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5.1.2精制茶取样方法
按照GB/T 8302规定执行.
5.2审评内容
5.2.1审评因子
5.2.1.1初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5.2.1.2精制茶审评因子
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
5.2.2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
5.2.2.1外形
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市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
5.2.2.2汤色
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5.2.2.3香气
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
5.2.2.4滋味
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5.2.2.5叶底
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5.3审评方法
5.3.1外形审评方法
5.3.1.1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g2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下脚),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
5.3.1.2初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市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市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休积茶(身骨)的重量
5.3.1.3精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茶叶在评茶盘中从内向外按形态呈现从大到小的排布,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
5.3.2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
5.3.2.1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休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按表1选择冲泡时间.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表1各类茶冲泡时间
茶类。冲泡时问/min
绿茶 4红茶 5乌龙茶《条型,卷曲型.)5
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6
白茶5黄茶 5
5.3.2.2乌龙茶(盖碗审评法)
沸水烫热评茶杯碗,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 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 min~2 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
5.3.2.3黑茶(散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最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
5.3.2.4紧压茶(柱形杯审评法)
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 min~5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 min~8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
5.3.2.5花茶(柱形杯审评法)
拣除茶样中的花瓣、花萼、花蒂等花类夹杂物,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 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鲜灵度和纯度)、滋味;第二次冲泡5 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浓度和持久性)、滋味、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
5.3.2.6袋泡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一茶袋置于150 mI.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两次提动间隔1 min),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 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
5.3.2.7粉茶(柱形杯审评法)
取0.6g茶样,岩于240 mL.的评茶碗中,用150ml的审评杯注入150ml.的沸水,定时3min并茶筅搅拌,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与滋味。
5.3.3内质审评方法
5.3.3.1汤色
根据5.2的审评内容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
5.3.3.2香气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s一-3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一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景并热嗅(杯温约75度)温嗅(杯温约45度)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
5.3.3.3滋味
用茶匙取适量(5 mL)茶汤于口内,通过吸吮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适宜的茶汤温度为50度
5.3.3.4叶底
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人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米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6审评结果与判定
6.1级别判定
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赘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
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十内质级别)/2
6.2合格判定
6.2.1评分
以成交样或标准样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即形状、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
6.3品质评定
6.3.1评分的形式
6.3.1.1独立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
6.3.1.2集体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起完成。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 14487。
6.3.2评分的方法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含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市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评分标准参见附录B中B.1~B.11。
6.3.3分数的确定
6.3.3.1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
6.3.3.2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
6.3.4结果计算
6.3.5结果评定
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一~外形一香气一汤色一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如何辨别绿茶的好坏
问题一:如何分辨绿茶的好坏不要太理论化,我就说一些我平时怎么看待绿茶的好次的吧。首先看干茶的外形的整碎度,绿茶大多是一芽一叶形,少数全为芽头,那种一芽几叶形的质量当然不是很好,外形太碎的不好(采摘、加工没搞好),太整也不好(全部机器加工,味道死板)。颜色嫩绿发亮,用70~90度的水温泡开,清香扑鼻,汤色黄绿且清彻,最后看看泡开的叶底,绿茶都是很嫩的,所以叶底敢应完整、鲜嫩,还能用这叶底(就是所说的茶渣)洗脸,美白祛痘的哦,绿茶的效果比较明显,我额头上的小痘痘就是这样去掉的,呵呵~~
问题二:绿茶主要有哪几种?怎么判断其品质的好坏?绿茶即不发酵茶。绿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科学研究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一定效果。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
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肖山等县。
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面对琳琅满目的绿茶产品,广大消费者应学会辨别优劣真伪,选购茶叶时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选购新茶认清陈茶
茶叶在储存过程中营养成分发生改变,茶叶的感官品质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变差,因此应购买新茶。
选购春茶认清夏秋茶
春茶芽中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春茶比夏秋茶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加浓郁,保健作用更为明显。春茶成长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污染少,因此春茶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好的茶。夏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明显减少,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明显增加,滋味川涩。秋茶滋味淡薄,香气欠佳,叶色较黄。
正确鉴别名茶与普通茶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茶叶为扁形,叶细嫩,色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龙井味道清香,假冒龙井则带有青草味,夹蒂较多。
2.黄……>>
问题三:怎么区别绿茶的好坏新茶的特点是色泽、气味、滋味均有新鲜爽口的感觉,新茶含水量较低,茶制干硬而脆,手指捏之能成粉末,茶梗易折断。
而存放一年以上的陈茶却是色泽枯黄,香气低沉,滋味平淡,饮时有令人讨厌的陈旧味。陈茶储放日久,含水量较高,茶制柔软,手捏不能成为粉末,茶梗也不易折断。
1、观色法:新茶颜色鲜、绿意明显,旧茶则色泽发暗、发黑,绿意明显比新茶差。
2、辨味法:新茶香味浓郁,新鲜自然,旧茶香味偏淡,缺少鲜味。个别商家旧茶能够熏上香味,但这样的茶香味道不够纯正,只要仔细,一般能够辨别出来。
3、干湿分辨法:新茶刚刚上市,刚刚炒出来,除非商家造假,一般比较干燥。旧茶因放置时间较长,返潮影响会使茶叶手感稍重,用手摩擦,没有那种轻脆的摩擦音。
4、辨别细毫法:许多绿茶炒制成形后,能够形成自然的细毛,这样的茶叶一般是芽尖,价钱比较贵,喝起来口感清爽、甜香,是茶叶中的名品。但放置时间长了,会使细毛凝聚成不易察觉的小团,这样的茶叶泡出来色香味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新茶细毛自然连接在叶片上,尚未脱落。
新茶色香味俱佳,旧茶色香味欠佳,放置时间长的茶叶喝了对人体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口味发涩、喝后胃胀等等。那么如何区分新旧茶呢?1、是观色法:新茶颜色鲜、绿意明显,旧茶则色泽发暗、发黑,绿意明显比新茶差。2、是干湿分辨法:新茶刚刚上市,刚刚炒出来,除非商家造假,一般比较干燥。旧茶因放置时间较长,返潮影响会使茶叶手感稍重,用手摩擦,没有那种轻脆的摩擦音。3、是辨味法:新茶香味浓郁,新鲜自然,旧茶香味偏淡,缺少鲜味。个别商家旧茶能够熏上香味,但这样的茶香味道不够纯正,只要仔细,一般能够辨别出来。4、是辨别细毫法:许多绿茶炒制成型后,能够形成自然的细毛,这样的茶叶一般是芽尖,价钱比较贵,喝起来口感清爽、甜香,是茶叶中的名品。但放置时间长了,会使细毛凝聚成不易察觉的小团,这样的茶叶泡出来色香味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新茶细毛自然连接在叶片上,尚未脱落,仔细辨别,可以辨别出新旧茶的差别。
一看:看的是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好茶叶的色泽基本上是翠绿的,而且芽头的条形也比较均匀。此外,还要特别留意茶叶里是否有老叶或死叶,如有,则茶叶品质一般。
二闻:如果茶叶看起来不错,那你可以接着把茶叶拿起来闻一闻。一般好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而品质不佳的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霉味,像焖过似的。
三泡:现在市场上有的茶叶虽然看起来色泽不错,但有可能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过某种化学原料。所以在选购茶叶时,消费者最好能将其泡开品尝一番。一般情况下,好茶叶泡开的茶很清透,反之则浑浊。当然,消费者在泡开茶后也有必要品味一番。如果你喝到的茶清爽润喉、唇齿留香,那你选购的一般是好茶。反之,如果喝到嘴里苦涩发麻的,很可能是夏暑茶,品质不会太好。
问题四:怎么辨别绿茶好坏 1、评干茶的方法。将茶叶倒入盘中,定向旋转,一看茶叶的整度和匀度,以及条索松紧宽,紧密无匀的则质好味优。二看茶叶的净度,以茶耿、叶柄、茶籽越少就越好。三看其色泽,红茶类以乌褐油润为好,绿茶类以翠绿有光泽为佳。通过盘旋,放近鼻子,可以闻其气味,如香气浓郁,即为好茶。
2、泡茶品尝。可用四条标准衡量。一是闻香气、浓郁、纯喉、耐闻者为佳。二是看茶色,红茶以红艳、明澈者为好;绿茶、花茶以色绿、亮明为佳。三是品茶味,红茶以浓厚、鲜爽、纯正而有甜味为上;绿茶、花茶以醇和、鲜香为佳。四是看底茶,泡过的底茶以色泽均匀,颜色一致为好,茶底中幼芽多者为高级茶。叶亮有光泽为新茶
问题五:怎么辨别绿茶的好坏?按茶叶品质好坏的程度,通常将茶叶分为正品茶、次品茶和劣质茶三种。
按各类茶品质特点的要求,色、香、味、形等因子均符合品质标准和卫生标准要求者,称之为正品茶。各类正品茶主要品质特征是:绿茶类清汤绿叶,香味正常;黄茶类黄汤黄叶,香味正常;白茶类汤灰绿清亮,味鲜毫香;乌龙茶类绿叶红镶边,汤色金黄或橙红,清澈艳丽,并有特殊韵味;黑茶类纯正陈香,汤色深红,滋味醇厚。染有严重的烟、焦、馊、酸、霉、日晒味及其异味的存在程度。其鉴别方法是:
1、烟味:茶叶香味中污染的烟味包括炭味、煤烟味、竹味等。烟味较轻者,即嗅时能闻到,而尝味时尝不出;或是热闻时能闻到,冷闻时即消失,这类茶为次品茶。若香气、滋味中均带严重的烟味,热闻、冷闻都能嗅出烟味,经复火或长时间存放烟味亦不消失的茶叶,则为劣质茶。
2、焦味:在杀青和烘炒过程中因温度和技术掌握不当,造成焦叶焦芽,成品经开汤审评,香味中带有严重的焦味,冷闻、热闻均有浓烈的焦味者为劣质茶。冷闻嗅不出焦味或经存放一段时间焦味消失者为次品茶。
3、酸馊味:鲜叶摊放不当,二青叶、发酵叶堆放时间过长、过厚,叶温过高,使半成品经变质,产生酸馊味。凡酸饴味较轻或经过复火等措施处理后能消失者为次品茶。酸馊味严重,经处理后无法改善者,经开汤审评,冷、热闻均有严重馊酸味者,为劣质茶。
4、日晒味:干燥过程以日晒代烘炒,产生严重的日晒味。冷、热、品尝均能闻、尝到日晒味者为劣质茶。程度较轻,或热闻能闻出,冷闻日晒味即消失者为次品茶。
5、陈霉味:茶叶干度不足,保管不善,空气湿度大,茶叶含水量超过8%以上,引起茶叶陈化或霉变,陈霉程度重的茶叶色泽枯暗,汤色浑浊,香味有陈霉气,叶底不展等弊病。陈霉味较轻,干嗅缺少茶香,呵口气则闻出霉气,经复火处理后陈霉气味即消失者,为次品茶。干湿羡香味均有严重的陈霉气,外形结块,条索松散,复火后陈霉味无法消失,汤色浑浊发暗者,为劣质茶。
6、红梗红叶和花青:绿茶叶底红梗红叶严重,红茶叶底花青严重,均为劣质茶,较轻者为次品茶。
7、夹杂物: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老梗老叶、茶子、茶果和非茶叶夹杂物,如杂草、树叶、泥沙等均为次品茶,严重者为劣质茶。
8、其他异味:茶叶污染有鱼腥、樟脑、农药等异味严重者为劣质茶,较轻者或处理后异味消失者为次品茶。凡染有有毒物质,如农药等,卫生指标和重金属铜、铅等含量超标者(标准中指标的含量要求,六六六、DDT<=0.2毫克/千克,铜<=60毫克/千克,铅<=2毫克/千克),均为劣质茶,不能饮用
问题六:如何鉴别绿茶的好坏 1、评干茶的方法。将茶叶倒入盘中,定向旋转,一看茶叶的整度和匀度,以及条索松紧宽,紧密无匀的则质好味优。二看茶叶的净度,以茶梗、叶柄、茶籽越少就越好。三看其色泽,红茶类以乌褐油润为好,绿茶类以翠绿有光泽为佳。通过盘旋,放近鼻子,可以闻其气味,如香气浓郁,即为好茶。 2、泡茶品尝。可用四条标准衡量。一是闻香气、浓郁、纯喉、耐闻者为佳。二是看茶色,红茶以红艳、明澈者为好;绿茶、花茶以色绿、亮明为佳。三是品茶味,红茶以浓厚、鲜爽、纯正而有甜味为上;绿茶、花茶以醇和、鲜香为佳。四是看底茶,泡过的底茶以色泽均匀,颜色一致为好,茶底中幼芽多者为高级茶。叶亮有光泽为新茶
问题七:怎么分辨绿茶的好坏从五个方面分辨茶叶的色泽
好的新茶茶叶一般是清新嫩绿或者墨绿的,好的绿茶是有碧翠的颜色及非常鲜润的,好的炒青茶是为灰绿中又带点光泽的。不好的茶叶很明显的黑色焦点或者深酱色斑点,还有茶叶夹又有老叶黄叶就会颜色不统一。
茶叶的外形
每种茶叶都有各自的外形特征,如果茶叶的大小、粗细、长短比较均匀则是较好的茶叶,如果茶叶比较粗糙、松散而又短碎则是不好的茶叶。
闻茶叶的气味
好的茶叶一般会有非常明显的的茶香,有清香型、浓香型、甜香型的,不好的茶叶则会有一股焦糊味、苦涩味或者陈老味的。
品尝茶叶的茶味
好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是非常甘鲜醇厚,而且口中甘味经久不去。若有苦涩、浑浊或者其他杂味则为不好的茶叶了。茶叶的干湿程度
用劲捏一捏可以捏成粉末状的茶叶,说明比较干是好茶。若不能捏成粉末状的茶叶说明已经受潮了会很容易变质则是不好的茶叶。
问题八:怎么鉴别绿茶的好坏绿茶新旧茶的区别分辨绿茶的好坏
1、看色泽
好的绿茶成品茶色泽是翠绿或黄绿,油润有光泽,而劣质的绿茶色泽灰暗、深褐,没有光泽。
2、摸外形
品质好的绿茶,外形挺直均整,白毫显露,摸上去是很完整紧实,如果摸着条索松散,叶表粗糙、轻飘的,就不是品质好的绿茶。
3、闻香气
上品的绿茶带有清香,兰花香是清淡的、板栗香味,如果茶叶混杂有其他的不明气味,表明茶品质是不佳的。
4、品滋味
品质好的绿茶会有轻微的苦涩感,但回味浓醇、甘鲜,口舌生津;粗老劣质的绿茶是淡而无味,还具有涩口。
5、观茶汤
品质好的绿茶冲泡后,茶汤显现翠绿、清澈、明亮,含有清汤绿叶特征明显,如果冲泡的绿茶,茶汤是不明亮混浊的,说明茶叶品质粗劣。
问题九:怎样辨别茶叶好坏。。。一般说来,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和分辨茶渣入手。
1.观茶(察看茶叶)
察看茶叶,就是观赏干茶和茶叶开汤后的形状变化。所谓干茶就是未冲泡的茶叶;所谓开汤就是指干茶用开水冲泡出茶汤内质来。
茶叶的外形随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形态,有扁形、针形、螺形、眉形、珠形、球形、半球形、片形、曲形、兰花形、雀舌形、菊花形、自然弯曲形等,各具优美的姿态。而茶叶开汤后,茶叶的形态会产生各种变化,或快,或慢,宛如妙曼的舞姿,及至展露原本的形态,令人赏心悦目。
观察干茶要看干茶的干燥程度,如果有点回软,最好不要买。另外看茶叶的叶片是否整洁,如果有太多的叶梗、***、渣沫、杂质,则不是上等茶叶。然后,要看干茶的条索外形。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态,什么茶都有它固定的形态规格,像龙井茶是剑片状,冻顶茶揉成半球形,铁观音茶紧结成球状,香片则切成细条或者碎条。
茶叶由于制作方法不同,茶树品种有别,采摘标准各异,因而形状显得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细嫩名茶,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形态更加五彩缤纷,千姿百态。
(1)针形――外形圆直如针,如白毫银针等。
(2)扁形――外形扁平挺直,如西湖龙井、茅山青峰、安吉白片等。
(3)条索形――外形呈条状稍弯曲,如***毛尖、庐山云雾等。
(4)螺形――外形卷曲似螺,如碧螺春等。
(5)兰花形――外形似兰,如太平猴魁、兰花茶等。
(6)片形――外形呈片状,如六安爪片、齐山名片等。
(7)束形――外形成束,如江山绿牡丹、婺源墨菊等。
(8)圆珠形――外形如珠,如泉岗辉白、涌溪火青等。
此外,还有半月形、卷曲形、单芽形等等。
2.察色
品茶观色,即观茶色,汤色和底色。
(1)茶色
茶叶依颜色分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指干茶)。由于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其色泽是不同的,有红与绿、青与黄、白与黑之分。即使是同一种茶叶,采用相同的制作工艺,也会因茶树品种、生态环境、采摘季节的不同,色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细嫩的高档绿茶,色泽有嫩绿、翠绿、绿润之分;高档红茶,色泽又有红艳明亮、乌润显红之别。
(2)汤色
冲泡茶叶后,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称为汤色。因此,不同茶类汤色会有明显区别;而且同一茶类中的不同花色品种、不同级别的茶叶,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说来,凡属上乘的茶品,都汤色明亮、有光泽,具体说来,绿茶汤色浅绿或黄绿;清而不浊,明亮澄澈;红茶汤色乌黑油润,若在茶汤周边形成一圈金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更属上品;白茶,汤色微黄,黄中显绿,并有光亮。
将适量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或者在透明的容器里用热水一冲,茶叶就会慢慢舒展开。可以同时泡几杯来比较不同茶叶的好坏,其中舒展顺利、茶汁分泌最旺盛、茶叶身段最为柔软飘逸的茶叶是最好的茶叶。
视茶汤要快,要及时。茶汤的颜色也会因为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焙火轻重的差别而呈现深浅不一的颜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不管颜色深或浅,一定不能浑浊、灰暗,清澈透明才是好茶汤应该具备的条件。
(3)底色
就是欣赏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色泽。除看叶底显现的色彩外,还可观察叶底的老嫩、光糙、匀净等。
一般情况下,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逐渐变深。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红茶汤色变化大于绿茶,大叶种大于小叶种,嫩茶大于老茶,新茶大于陈茶。茶汤的颜色,以冲泡滤出后10分钟以内来观察较能代表茶的原有汤色。不过千万要记住,在做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拿同一种类的茶叶做比较。
3.赏姿
茶在冲泡过程中,经吸水浸润而舒展,或似春笋,或如雀舌,或若兰花或像墨菊。与此同时,茶在吸水浸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茶叶基地网